×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人民日報告訴你,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鱼小懒儿 2022/11/03

自律就是憑借自己強大的意志力與堅持,去制定一套屬于自己的做事原則,去建立穩定、規律的節奏和秩序,它代表的是一種自我管理的能力。

自律本質上就是思維上的自律,唯有思維上自律起來,外在行為的自律,才會變得水到渠成。 

以下,Enjoy:

常識君|有話說

這是不是現在的你?

做事三分鐘熱度,明知對自己有好處卻總沒耐心堅持;

非常渴望變好,夜里想了千百遍,早上醒來還是一成不變;

每天都在焦慮未來,想去行動又總是瞻前顧后……

哲學家尼采曾提出一個「精神三變論」,他認為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

一是駱駝,渾渾噩噩,被動地聽從于外界安排;二是獅子,從被動變成主動,主動負起人生責任;三是孩子,擺脫一切外在的束縛,獲得精神上的新生。

就像作家馬丁說的:「真正的自律,不是往外,而是往里。」

從駱駝、獅子到孩子,其實也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再到自由的過程。

一個人只有做到了思維自律,才算是步入了自我培養的正軌。

對此,人民日報給出了9個建議:想要為人生掌舵,需要從掌控思維開始。

01 不盲目從眾心理學上,有個非常著名的「謝里夫實驗」。

人們被要求單獨待在一所黑屋子里,每個人的前方有個小光源。幾秒鐘后,光點開始移動,之后停下。

起初大家都會根據自己的感覺作出推測:2英寸、4英寸,8英寸……但這群人經過4天相處和討論后,竟得出了一致的答案:2英寸。

就像上面這張圖顯示的,幾乎所有人都放棄了自己的判斷,選擇盲目從眾。

《烏合之眾》中說:「群體的個人,不過是眾多沙粒中了一粒,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

永遠不要讓你的大腦,成為別人的跑馬場。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盲目從眾,只會干擾判斷,壓抑個性,讓我們趨于同化與平庸。

君子慎獨,對自己有所堅守,不被外界所擾,是洞察世事的智慧,也是恪守自我的勇氣。

02 不拖延猶豫塞繆爾·約翰遜曾說:「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是人性的普遍弱點。」

讀書時拖作業,長大后拖工作。想讀書、想減肥、想變好,都在猶豫掙扎中成了「明天再去」「下次再說」。

拖延,就像一個頑固的小人,消耗你的精力,助長你的焦慮,拖垮你的生活。

只想不做,是虧本買賣;猶猶豫豫,是「慢性自盡」。

心理學家梅爾·羅賓斯提出過一個「5秒法則」:當你想做一件事,就用5秒鐘做決定,然后馬上行動。

如果懶得運動,就默數5秒,強迫自己出門跑步;如果一直不想工作,默數5秒后,立刻打開電腦……

你所逃避的,都蘊藏著你的自由。

行動起來,才是擺脫焦慮與迷茫的最優解。

03 不隨意攀比去過動物園的朋友都有經驗:

當展開彩色絲巾,孔雀會立刻展開尾巴迎接挑釁。

而這種「孔雀心理」,在我們人類身上,也比比皆是:

上學時,比成績;工作時,比薪水;

結婚后,比誰過得更幸福;有孩子后,又開始比孩子。

超過別人,我們暗自竊喜,但又生怕落后,于是逼自己更拼更累;

被別人比下去,我們又會自我否定,怨天尤人,甚至在失望中變得自卑、敏感。

美國作家馬歇爾曾說:「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生活中的「不快樂」,從羨慕別人開始,再在「隨意攀比」中,變成痛苦。

上天是公平的,每個人被分配的蘋果都被咬過一口,只是被咬的位置不同罷了。

你有你的山海壯闊,我有我的鄉間野趣,不必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欣賞他人的風景。

奔跑于自己的賽道,努力且專注,你也一定能完成人生的沖刺。

04 不自我設限你聽說過跳蚤實驗嗎?

心理學家把跳蚤放在地上,它能跳一米多高。

然后他們在這個位置放個蓋子,當跳蚤再跳時,頭就會撞到蓋子,之后每次跳起,都會撞到。

如此反復十幾分鐘后,心理學家拿掉了蓋子,跳蚤卻再也跳不到當初的高度了。

跳蚤為了避免碰壁,放棄跳躍,即使拿走蓋子,但意識里也進行了自我設限。

很多時候,我們失敗、痛苦的根源,不是命運坎坷,世道艱難,而是我們在思維上筑起牢籠,說服自己放棄了嘗試與挑戰。

恰如演說家萊斯·布朗所言:「生命沒有極限,除非你自己設置。」

人一旦在心里設上邊邊框框,就成了思維的囚徒,永遠實現不了人生的破局與突圍。

你什麼都害怕,就什麼也得不到。

唯有拆掉思維里的墻,才能發現更多可能性,為生活找到出路。

05 不沉迷娛樂先看下面這張漫畫:我們艱難地完成進化,卻在拿起手機沉迷娛樂的那一刻,停止了進步。

在豆瓣「反社會時鐘」小組里,看到過這樣一條留言:

「我想去復習考試,可一拿起手機,就忍不住刷短視訊,看八卦新聞、看直播。有時候我告訴自己,只看10分鐘,但時間一到,我又給自己心理暗示:再玩一會,就一小會。直到玩了好幾個小時,才逼自己放下手機。我覺得很失敗,可就是改不了這個毛病。」

這又是屏幕面前多少人的生活寫照?

《娛樂至死》里有句話說的好: 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大數據時代,大算法投其所好,我們太容易被取悅,太容易沉迷。

沉迷娛樂,就像一種慢性中毒的上癮行為,蠶食著我們的生命。

想要結束這種惡性循環,唯有克制欲望,拒絕安逸,靠自律將誘惑拒之門外。

06 不依賴他人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斯芬克斯之謎」。

傳說在忒拜城附近的懸崖上,坐著一個名叫斯芬克斯的「人面獅身」的怪物。

它每天問來往的路人一個問題:「什麼東西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

答案是:人。

從出生到暮年,從學校到社會,我們依賴不了任何人。

就像劉墉在《創造自己》中說的:「一個成熟的人,最基本的表現,是他關心自己的前途,也創造自己的未來,他不再是什麼都指望父母解決,而有了獨立的能力。」

把別人當拐杖,你永遠無法獨立行走,視他人為支柱,你總有垮掉的一天。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是降低對他人的依賴。

07 不苛求完美這世上有絕大部分人都是潛在的完美主義者,包括屏幕面前的你。

加拿大心理學家保羅·休伊特把完美主義性格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要求自我型,給自己設下高標準,并追求極致;

第二種是要求他人型,為別人設下高標準,不允許別人犯錯誤;

第三種是被人要求型,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時刻都要保持完美。

不管哪一種類型,都是高標準、嚴要求,一味地苛求完美。

可正如下面這張圖,無論你是哪種「完美型人格」,日子都不會好過。

白巖松曾說:「毀一個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求完美和達到極致。」

想要人生向好的心并沒有錯,只是一旦過度,這種心愿就成了一種負擔,讓人疲憊不堪。

人無完人,生活也不可能盡善盡美,我們需要做的,是放下執念。

然后,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08 不停止學習HBO拍攝過一部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

看完后,你會發現巴菲特最大的優勢,不在天賦和運氣,而是他堅韌且持久的學習力。

他從小愛看書,把家里的上千本書讀完后,又到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繼續研究學習。

哪怕后來功成名就,仍然堅持每天早起,閱讀各種新聞、報刊和書籍。

合伙人查理·芒格評價說:「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與其說巴菲特是天選之子,不如說他的成功靠的是無人能及的知識積累。

《認知突圍》里有一個「成長-機會」曲線:我們的每個人生階段,都要經歷漫長的積累期。

如果停止學習,就談不上積累;如果積累不夠,自然上不去更高的台階。

唯有通過學習不斷更新認知,人生才會一步步向上走。

09 不揮霍健康幾天前,抖音博主@醫路向前巍子,分享了一個故事。

凌晨3點,急診部送來了一位滿身酒氣且重度昏迷的中年男子。

一測血壓,高壓飆升至200,醫院初步判斷是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

經過一系列檢查和詢問,得知男子有高血壓史,卻為了生意常年保持飲酒的習慣。

以往醉酒,他都靠醒酒藥僥幸過關,但這次就沒那麼幸運了,就算保住了命,也極可能留下偏癱的后遺癥。

作家武小五曾說:「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個能量場,當能量被消耗完,你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不要覺得發燒,撐一撐就沒事了;胃痛,忍一忍就過去了。所有的疼痛,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

善待自己的身體,重視它給出的信號,是人到了一定年紀最該有的自覺。

吃好一日三餐,規律作息,堅持運動,是最重要的自律。

10 結 語作家劉潤說過一段很扎心的話:「很多人都陷入一種敷衍式自律的狀態。重復那些早已不能刺激自己成長的行為,生活停滯不前,還安慰自己我是個自律的人。」

自律的意義,不是日復一日的重復,而是突破、是改變、是主動撕裂生命的繭房。

思維自律,遠比行動自律重要;內在努力,遠勝過外在的堅持。

當自律變成一種本能的習慣,你就會享受到它的快樂,并在不知不覺間,蛻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愿我們在自律中,向內發力,向外生長,感受喜悅,獲得自由。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