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多數職場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升職加薪,但現實很殘酷,不是誰都能當上領導,有些性格不適合做領導,哪怕當上了領導,也不會有太大的發展,還不如選擇適合自己的賽道。
記得曾經在校園時,大家暢談理想,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認為只要自己有能力,必定能成為大領導。可隨著步入社會,進入職場這麼多年,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對職場的各種套路都了然于心。
有些人確實不適合做領導,哪怕就是勉強上位,也并不會有太大的發展,甚至還可能讓自己陷入各種“泥潭”無法自拔。這里我們一起探討,以下幾種不適合當領導的人。
職場老好人很常見,誰都怕得罪,最終自己受罪。
比如,上級為了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效率,老好人這種事情根本做不好,別說裁員了,就是降薪都無法執行,甚至可能直接把矛盾向上傳遞。
試問,哪個領導愿意提拔這樣的下屬,管理者是為了解決問題,替上級分憂,而不是把矛盾向上傳遞,最終導致局面自己無法控制。
再談對下級,覺得下屬辛苦,沒法壓擔子,只能由自己承擔,最終決策擱淺,制度形成虛設,自己做了不少,但成績卻不佳。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永遠不如團隊的力量強大,就像一只狼能咬死羊,但是遇到獅子群狼才能戰勝。
所以,職場老好人,就別奢望當領導,能讓自己落個好人緣,有穩定的收入就應該滿足了。除非,改變自己老好人的性格。
脾氣急躁、暴躁的人不能當領導,領導的情緒往往會影響下屬的情緒,領導沉不住氣,下屬更缺乏安全感,甚至可能提心吊膽。
職場勾心斗角無處不在,明槍暗箭層出不窮,除非有金剛不壞之身(靠山),否則吃虧那只是時間問題。
精明的人會在某些場合,某些情況下表現出暴躁,而不是真正的暴躁。那些克制不住自己情緒,控制不住自己脾氣的人,表面上沒人會說什麼,實際上恰恰會利用那些暴躁的人,成為自己的“炮筒”,最終的結局就是性格暴躁的人把人得罪,那些暗處的人獲利。
職場就是“名利場”,無謂的意氣之爭只能是傷人害己。
性格懦弱的人大多數都沒有擔當,而職場中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都喜歡那些有擔當的人。
上級希望下級有擔當為自己分憂,下級希望上級有擔當不“甩鍋”。
性格懦弱的人,別說當領導了,就是員工都不一定能做好。上級提拔你是希望獨擋一面,將自己的權力延伸,而不是給你職位讓你只賺錢,不承擔任何。
下級希望領導是自己做事的底氣,不愿意前面沖鋒陷陣還要防著來自領導突然“撤退”。
無論是做領導,還是做下屬,職場擔當是很重要的素質。有些人怕承擔責任,怕承擔后果,可現實是責任與權力是伴生的;適度的承擔壓力,才是個人成長動力。
領導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思維局限性,權力也會讓領導產生一種定式思維。認為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的必然是正確的,這恰恰才是最危險的時刻。
上下級最大的差別是信息差,思考維度不同,但如果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很容易被“捧殺”,最終只能自食惡果。
作為領導要意識到自己的“平凡”才能最終達成“非凡”。從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是一個維度,從下屬的角度思考又是一個維度,更上一級的領導思考維度又會發生變化。
只有將各個維度的思考方式集中起來,才是立體的思維。考慮才能更加全面。能聽、分析、思考、判斷、決策,哪一環都不能缺少,如果自以為是聽都聽不進去,這樣的領導上限是固定的。
偏執的人可以搞技術,但做領導是做不好的。從搞技術來講,屬于X方程解到底,對于管理來講,要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靈活處理。
偏執的人與自以為是的人有些相似,表現方式大致相同,區別在于專注的程度。
曾經就遇到過一個偏執狂的領導,只要他認定的事情就必須執行,后來搞的公司烏煙瘴氣,怨聲載道,對他的舉報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最終調離其他崗位,離任審計2年都沒結束,最后從區域公司老總成為了分公司的部門經理。
偏執的人更專注,也容易被上級發現其才華,但是當領導尤其是一把手,絕對是不小的挑戰。偏執的人無形中給自己設置了一道道屏障,似乎只有眼前的路是通暢的,可惜卻忽略了,其他更多的可能性,或者是更好的方式。
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如果善于反思,及時改善一切皆有可能。做領導實際上就是在洞察人心,管理人性,把下屬的優點放大,將缺點可能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管理是一門藝術,能學到的只有方法,學不到的才是藝術。方法千篇一律,藝術卻各有各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