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經孟子發展,荀子集大成。
它是中華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華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思想,不僅影響了中華,如今更是影響了全世界。
今天,讓我們一起看有關儒家思想的故事。
在中華歷史上,存在著一個特殊的時代。
那時候,沒有主子奴才,沒有三跪九叩,更沒有絕對的壓迫與服從;
那時候,百家爭鳴,變法迭起,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權利;
那時候,有戰爭,也有道義,有災難,也有團結,但最多的還是思想的光輝與人格的偉岸!
這個時代,便是有著「軸心時代」之稱的「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
儒墨道法,紛紛登場,兵農縱橫,各顯神通,諸子百家,一片崢嶸!
而在這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有一學派最終脫穎而出,它以旺盛的生命力,影響了中華三千年之久。
這便是儒家,中華人共同的心靈密碼。
提起「儒」這個字,很多人最先想起的便是孔子。
其實,早在孔子之前,儒者就已經存在了。
馮友蘭在《原儒墨》一文中說:
「孔子不是儒之創始者,但卻是儒家的創始者」。
任何一種思想或學派,都不是無源之水,儒家亦不例外。
在孔子之前,儒者是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
但在孔子手中,儒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它由職業技術,演變成了一種學術流派。
隨著周王室的日漸衰弱,整個天下開始變得禮崩樂壞,只有周公後代統治下的魯國,為禮樂制度留下了最後一塊淨土。
這種環境也間接影響了生于斯、長于斯的孔子。
在孔子小時候,其他小孩都在外面玩泥巴,而他卻將祭祀用的禮器擺設起來,練習行禮,而且還玩得不亦樂乎。
由此可見,環境與天賦給他帶來的深刻影響。
只可惜,生不逢時。
孔子所處時期已是春秋末年,就連魯國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情況。
他對此痛心疾首,于是,年僅十五歲的孔子便開始研究禮樂學問,立志成為一名真正的儒者。
到了30歲那年,孔子終于有了「自成一派」的資本,但同時對于如何立身處世,他還是會感到迷茫。
但就在這一年,顏路的建議,讓孔子的人生開始發生巨大變化,也為日後儒家學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顏路建議孔子在家辦學堂,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悉的,孔子興辦私學的事業。
孔子的私學是很有包容性的,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只要自己主動交一點微薄學費,孔子就會給予他相應的教導。
因此吸引了大批學生,但也遭到了其他人的質疑。
有一次,南郭惠子問子貢:
「夫子的門下,為什麼這樣魚龍混雜呢?」
子貢回答說:
「那是因為夫子品行端正、胸懷博大啊,想要來學習的,夫子一概不拒絕;想要離開的,夫子也聽其自便。」
正是因為孔子辦學的「雜」,才培育出了各式各樣的人才。
至此,儒家學派,才能夠蓬勃發展,綿延不絕。
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優秀的學生比比皆是,但其中最受孔子青睞的卻是「貧而弱」的顏回。
孔子之所以如此愛重顏回,那是因為顏回與他一樣,都是貧窮而快樂的人。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吃一碗剩飯,喝一瓢涼水,住一間破屋,此等境遇,換作他人早就滿心憂愁了,而顏回卻過得快樂瀟灑。
顏回安貧樂道,聰明好學,不僅有德行,還非常有親和力。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孔子心目中的最佳繼承人。
只可惜天妒英才,早早便離世了。
顏回去世的那天,孔子哭得很傷心,他甚至反復長歎:
「老天爺啊,你這是要滅亡我啊!要滅亡我啊!」
孔子的極度悲傷,可嚇壞了其他弟子,他們紛紛前來勸說,說老師哭得太傷心了,這樣很傷身體。
孔子聽後,悲痛說道:
「我真的哭得很傷心嗎?
如果顏回死了我都不傷心,那麼我還會為哪一個傷心呢?」
顏回的死,不僅讓孔子失去了一個至親子侄,更失去了一個寄以厚望的繼承人。
天可憐見,顏回雖英年早逝,但孔子的思想卻沒有中斷。
在孔子死後,曾子秉承孔子遺志,繼續發展儒學。
他不僅帶領門人弟子主持編著了《論語》一書,還間接培養出了「亞聖孟子」。
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思想,將「仁」發展為「仁政」,將惻隱之心視為人人應該具有的善良。
在《孟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齊宣王看到有人牽著一頭牛經過。
齊宣王問道:「你要把牛牽到哪去啊?」
那人答道:「我要殺了這牛來祭祀啊。」
齊宣王看到牛瑟瑟發抖的樣子,心有不忍,于是出言制止道:
「放掉它吧,我不忍心看著它發抖,這就好像沒有罪的人馬上要進刑場一樣。」
那人問:「那是不是就不祭祀了呢?」
齊宣王說:「這樣的大事怎麼能取消呢,你去找只羊來代替它吧。」
這件事很快就在齊國傳開了,很多人都因此嘲笑齊宣王是個吝嗇鬼,連一頭牛都捨不得。
但孟子卻為齊宣王豎起了大拇指。
孟子來到王宮,對齊宣王說:
「您這是仁愛之道啊。您將牛換成羊,是因為您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
君子對于動物,看到他們活著,便不忍看到他們死去,您這正是君子所為啊。」
在孟子看來,惻隱心便是仁愛之道的開端,便是人性本善的體現。
每一個學派,每一種學說,之所以能夠長時間存在,既得益于後人對它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也因為它本身具有現實意義。
儒家思想便是如此。
國學大師錢穆曾說,孔子的儒家思想分為兩部分,一是入世,一是明道。
入世,便是用仁義之道造福萬民;明道,便是竭盡所能地因材施教。
「仁」是儒家思想體系中的基礎,而「仁」的基本含義便是「愛人」。
西漢學者揚雄曾說:「仲尼多愛」。
那孔子究竟「多愛」到什麼地步呢?
《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
說孔子在外出時,遇見穿喪服的人或者盲人,無論老少,他都會恭敬地站起身來,等對方經過後才坐下;
如果是從對方面前經過,那他一定會恭敬地邁小步快速走過。
對于不幸的人或弱勢群體,孔子的心中充滿了仁愛。
其實,不只是對人,對萬事萬物,孔子都充滿了愛與善意。
有一次,孔子家的看門狗死了,他很難過,便讓子貢去埋掉它。
但他又不放心,于是親自來到子貢身旁,嘮嘮叨叨地說:
「你給它弄張席子吧,不要讓它的頭直接埋在了土裡。」
孔子對一條狗都有著如此真摯的情感,可見他的確做到了「仁及于草木禽獸」。
孔子的「仁」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思想,而「禮」則是一個人在外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
《聖跡圖》中有一個「過庭詩禮」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在庭院中散步,當他看到自己的兒子孔鯉從門前經過時,孔子問他說:「孩子,你學習禮了嗎?」
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呢。」
孔子聽後,語重心長地說道:「不學習禮,可難以立身做人。」
孔子曾經講了四個具體的守禮規則: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他將禮徹底融入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明確地告訴我們:
若想「從心所欲」,便要做到「不逾矩」。
所謂「禮」,其實就是規矩,就是做人做事的標準。
除了對「仁與禮」的堅守與弘揚,孔子還為當時和後世做了一個極大貢獻——開私學,辦教育。
孔子招收學生不分貴賤、貧富、地區,他的弟子來自各個諸侯國,且出身于不同的階層。
其中有顏回、子路那樣的平民,有孟懿子、南宮敬叔那樣的貴族,也有子貢那樣的富商大賈。
雖然門下弟子各不相同,但孔子卻總能「因材施教」。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
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
「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嗎?」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
「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
「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嗎?」
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
「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卻正好相反呢?」
孔子笑著說:
「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
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公西華聽後,恍然大悟,從此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孔子的「教學相長」,培養出了許多名動天下的大人物。
這些人有的在各國傳道授業,有的人則一心從政、封侯拜相。
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儒學的知名度,也為後世的儒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一個普通人到聖人,再到萬世師表,孔子足跡所到之處,無不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也許,在那個時代,他只是個鬱鬱不得志的失敗者,但放眼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他卻是獨一無二的勝利者。因為他的儒家思想已經與中華民族精神,合二為一了。
正如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所說:
「儒家對今天以後的中華,仍當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對世界文化亦自有其應有之影響。」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過百家爭鳴,有過焚書坑儒,也有過獨尊儒術。
或順或逆,或捧或踩,儒家之傳承,始終一以貫之,未嘗斷絕。
這既是歷代先賢的努力,也是我輩生民的選擇。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便是儒家精神,這便是中華人的心靈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