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萬丈深淵,
下去也是鵬程萬里。
阿根廷著名作家科塔薩爾說過:
我們常常可以從動物的寓言中,洞察到最深刻的人性。
動物的故事,不僅只是一個個頗有趣味的情節。
它們背后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能讓我們獲得成長的教益。
今天給大家分享5只猴子的故事,當你感到很難的時候,請看一看。
《克雷洛夫寓言》里記載了一則故事。
有只小猴子在覓食時,肚皮被樹枝劃了一個傷口,流了很多血。
它逢人就說自己的疼痛,并把傷口扒開給他們看。
大家看完都嘆息不已,但都是安慰了幾句,然后就繼續趕自己的路。
這只小猴子,一次又一次對外扒開自己的傷口,最后自己因為傷口感染而死掉了。
老猴子說:「傷口不致命,它是被自己殺死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傷痛,可若像小猴子那樣逢人就把傷口拿出來展示,最后自己只會被痛苦吞噬。
唯有痛而不言,苦而不怨,才能真正破局,改變命運。
《宋史》記載了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一歲喪父,隨后母親改嫁,他從小就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由于不是親生的,他在繼父家時常遭遇各種白眼和冷板凳。
繼父的孩子譏諷他,身邊的同伴嘲笑他。
別的孩子遭受欺負,往往痛哭流涕,回家告狀。
范仲淹卻默默忍受著,每次母親問起,他都搖頭不語。
自幼飽嘗人情冷暖的他,一門心思寄情書海。
日日挑燈夜讀,直到東方破曉,他才和衣而眠。
對常人來說難以忍受的艱苦生活,范仲淹卻從未抱怨,只是埋頭苦讀。
最終,他科舉及第,順利步入仕途,官至參知政事。
作家馬丁曾說:
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曾咬著牙度過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持、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
沒有誰的命運是一帆風順,不遭受風雨洗禮的。
與其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不如改變自己,換個心態,從容地接受命運的刁難。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下雨打傘,跌倒爬起,不動聲色地做自己的擺渡人,是對人生最好的成全。
在阿爾及爾地區有一種猴子,非常喜歡偷吃大米。
于是,當地農民根據猴子的特性,研發出一種捕捉猴子的巧妙辦法。
他們把大米裝進葫蘆型的瓶子里,然后將其掛在樹上。
這種瓶子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猴子的爪子剛好能伸進去,但當它們抓滿一把大米后,爪子就拿不出來了。
農民們抓到它們時,它們手里還緊緊地抓著一把大米。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那只無法掙脫欲望的猴子,求而不可得,得而不知足。
《神曲》中說:「盲目的貪欲煽動著人們,到后來卻永遠使人們受著酷刑。」
法國作家拉封丹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座山,里面有個神奇的洞,藏著用之不盡的寶藏,但是洞門一百年才開一次。
有一個人無意中經過那座山時,恰巧趕上百年一遇洞門大開的機會。
他興奮地沖進洞內,手腳并用急忙往袋子里裝珠寶,很快就裝滿了兩大袋。
當他扛著滿滿兩袋珠寶往外走時,突然想,機會難得,何不再多裝點兒。
于是又再次沖入洞中。
可惜,就在他往袋子里塞更多的珠寶時,洞門猝不及防地關上了,他再也沒能出得去。
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欲望越大,人越累,貪念越多,心越煩。
越是貪得無厭,不知滿足的人,最終往往失去的越多。
陳道明說過:「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得的是節制。」
只有在自我約束之下,人才能不受欲望擺布,把時間和精力留給真正值得的事。
人生一世,懂得節制,去繁就簡,才是最高級的活法。
小學課本里有這樣一則故事。
春天,有只小猴子在山坡上栽上了一排梨樹,它興奮地喊:「我的梨樹很快就要結果啦」。
小山羊正在栽杏樹,它對小猴子說:「梨樹要五年才結果呢。」小猴子一聽,忙問山羊:「你栽的杏樹幾年結果呀?」
山羊回答說:「只要四年。」
一聽這話,小猴子趕緊把梨樹拔了,改種了杏樹。
此時,旁邊的一頭小黃牛對小猴子說:「我種的桃樹,三年就能結桃子!」
小猴子又連夜拔掉杏樹,栽上了桃樹。
還沒等它高興,一旁的小白馬又對小猴子說:「我的櫻桃樹,只要兩年就能結果。」
小猴子一聽,心又動了……
幾年后,其他動物種下的果樹都豐收了,只有小猴子兩手空空,一無所得。
以前讀書的時候,覺得小猴子太傻了。
后來步入社會才知道,原來我們都是小猴子,一味急于求成,不惜打亂步伐,最終磕磕絆絆,毫無收獲。
很認同這樣一句話:
你沒有落后,你沒有領先。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于自己的時區里,一切都準時。
別再羨慕他人的生活,把握自己的節奏,才能按時開花結果。
看過著名攝影師包維爾的故事。
大學畢業后,很多同學都進入大企業,拿著高薪。
而包維爾卻連份像樣的工作都沒有,他每天穿著破褲子,吃著最便宜的漢堡包。
他省吃儉用,把錢用在自己喜歡的攝影事業上。
當身邊朋友一個個功成名就時,他也不為所動,依舊潛心打磨技術。
終于,27歲時他受邀為英國首相拍照,一舉成名,成為世界頂尖的攝影藝術家,先后為一百多位總統、首相拍過照。
想起白巖松說過:「這不是一個短跑的時代,而是一個長跑的時代。」
人生本來就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唯有沉淀下來,按照自己的呼吸節奏和步伐向未來跑去,才能一步一步抵達成功。
放緩腳步,穩而思進、慢而有為,人生方有無限可能。
《莊子·徐無鬼》里,有這樣一則寓言:
吳王渡過長江,登上獼猴山。猴群看見打獵的隊伍,驚慌地躲進叢林深處。
可有一只猴子例外,它一邊抓住樹枝蕩來蕩去,一邊擠眉弄眼。
吳王心生不悅,遠遠朝它射了一箭。
沒想到,猴子輕輕一躍,接住了飛來的利箭。
它得意地手舞足蹈,還扭過身去把屁股對著吳王。
吳王看到后,勃然大怒,下令一起放箭,猴子無處躲避,最終中箭而死。
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猴子因為炫耀,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仗著斤兩的才干,賣弄自己,最終招惹禍端。
老子曾勸誡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一個人不驕矜自傲,懂得藏拙,才是頂級智慧。
意大利首飾商人墨萊基,曾到倫敦參加過一場寶石拍賣會。
他見鄰座一個穿著普通的老者,戴著鑲有十幾顆寶石的手表。
墨萊基問:「您的寶石手表很值錢吧?」
老者微笑著說:「不過是普通的手表。」
墨萊基聽后,便得意地介紹起自己擁有多少顆珍貴的寶石,大談特談鑒別真假寶石的方法。
拍賣會快結束時,墨萊基以5萬英鎊拍下了一顆孔雀藍寶石。
他拿到那顆寶石后,忍不住向老者顯擺,老者嘆了口氣,道:
「這顆寶石你至少多花了2萬英鎊。」
這時,他才知曉,眼前這個其貌不揚的老者,正是享譽世界的珠寶大亨格拉夫。
自那以后,墨萊基開始收斂自己,最終成為最富有的珠寶商之一。
曾國藩曾說:「好勝人者,必無勝人之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一個人境界越高,姿態就越低,越是胸有智慧,越是不露鋒芒。
做人需少一點張揚,多一些腳踏實地。
以謙卑處世,把自己放在低位,深深扎根大地,生命才能枝繁葉茂。
《伊索寓言》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只猴子,看見漁夫們在河里撒網,捕獲了很多魚,非常羨慕。
等到中午,漁夫們收起了網,回家吃飯。
猴子便連忙從樹上爬下來,來到河邊,拿起漁網來也準備捕魚。
它模仿著漁夫的動作,把網朝天上一拋,結果漁網一下子落下來,套住了自己。
猴子在網內拼命掙扎,始終無法掙脫,最終跌落到河里,溺水而亡。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盲目跟風和模仿別人,從不考慮自身條件是否適合。
最后往往給自己帶來災難。
最近看過一個名叫《深坑》的奧斯卡短片。
有個中年人,在路上遇到一個深坑。
為了順利過去,他不斷搬來石頭,用雙手抱著石頭,往深坑里填。
正累得氣喘吁吁,后面一個大長腿跑了過來,很輕松地就跨過了深坑。
中年人見狀非常懊悔,原來想過去竟然如此簡單。
于是他一腳踢飛石頭,后退幾步,學著大長腿的姿勢,朝前沖去。
奈何他的腿太短,沒能跨越過去,反而跌下深坑,被尖銳的碎石穿胸而過。
看完這個短片,讓人忍不住唏噓。
他原本可以一點點填滿深坑,卻因為試圖模仿別人,最終害了自己的性命。
愛迪生說過的一句話:
「羨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盡,不論好壞,你必須保持本色。」
盲目追求和模仿并不適合自己的腳印,久而久之,只會讓自己迷失方向。
遇事和看待問題,唯有保持獨立思考,不受他人干擾,才能順遂地渡過難關,抵達終點。
在任何情況下,人都應該學會堅定自己的腳步。
不隨波逐流,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過好這一生。
高爾基在評價俄國寓言類小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那些看似荒謬的動物們的故事,卻是對人類最真實的寫實,因為人也不過是一種高級動物。
與動物相比,人的高級之處就在于能夠思考,能夠對自身做出改變。
當你深陷生活的泥潭,不妨看看這5只猴子的故事。
幫你化解迷茫和痛苦,找到勇氣和方法,修煉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