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課》中曾談到,蓋洛普做的一項全球民意調查顯示,無論是在日本、中國、美國或歐洲國家,大多數人認為,如果要成功,注重自己的缺點比優點更重要。
這其實大錯特錯,這堂課的講師、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吉伯特認為:那些注重自己優點的人,相比于關注自己缺點的人,不僅活得更開心,從長遠來看,他們也更成功。
無論組織還是個人自身,我們最注重的是應該是自己擅長什麼,是否取得了進步?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木桶定律」,說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于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所以,人要均衡發展,補齊短板,才能獲得成功。
但是人活著不是為了裝水,活得好不好,不在于能裝多少水,而在于發揮潛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求全,有時候是最長的彎路,因為它讓你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短處上,而忘記自己的長處和真正熱愛的事。
用自己的短板去和別人的長板拼,是最沒有意義的事。
人們都是在用自己的長板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和定位,而不是用短板。
每一個出類拔萃的人,都是因為他在自己的領域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專長。
一個人的才華和精力都是有限度的,想要什麼都做到最好,最後往往竹籃打水一場空,一樣都做不好。
但是關注優勢,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短板視若無睹,需要我們提升的,是那些阻礙我們的長板變得更長的東西,就像蓋在水桶上的蓋子。
如果一個人在藝術上很有才華,能夠創造出感動世人的藝術品,但是在溝通能力上有所欠缺,以至于他無法建立正常的合作關係,沒有人願意把他的藝術品商業化,這就導致他無法贏得更多資本去滋養自己的藝術才華,也就是說,溝通力成了影響他藝術才華的缺陷;
或者一個人的運動天賦很強,原本被當做一項體育運動的好苗子,但是自製力差,無法控制飲食,導致體重增長過快,無法跟隨科學的訓練,也就發揮不了他的運動天賦。這時候,自製力就成了影響他發揮天賦的攔路虎。
你的專業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但是個性裡有很強的自卑感,總是錯過一個個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結果比你專業能力差的人,反而發展比你快,那麼這種自卑感,就是限制你展示專業能力的天花板。
因此,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人生價值,有兩個工作是最重要的,一是發現自己的擅長的東西,也就是你最有優勢的能力;二是找到限制你發揮這個優勢的漏洞。
這樣一來,就像打遊戲的時候掌握了通關密碼,一通百通,讓你的優勢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揮。
三國名將呂蒙,十五六歲就隨軍出征,戰功赫赫,但是不愛讀書。
後來做了將軍之後,孫權對他說:「你現在身居要職,掌管國事,應該多讀書,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
起初,呂蒙推辭說:「在軍營裡事務繁多,恐怕沒有時間讀。」
孫權又耐心地開導他:「我也不是讓你鑽研經書做學者,不過是多讀讀歷史和兵法,從中得到益處罷了。」
從此呂蒙開始讀書,後來魯肅路過他的軍營,魯肅以為他還是個有勇無謀的戰將,結果在酒宴上談論天下大事時,呂蒙不乏真知灼見,不由得感歎:「你現在學識出眾,真不是當初的呂蒙了」。
這就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故事。
發現影響自己發揮核心能力的短板,積極補齊,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個人想實現自我提升,必須解決人生之路上出現的每個難題,不斷向上攀爬。但是解決人生難題靠的不是廣撒網式的盲目奮鬥,而是直擊重點的有效努力。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將面臨種種難題,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日常人際交往,那些讓你停滯不前甚至不斷陷入失敗的難題,一旦掌握了關鍵思維,便可迎刃而解。
掌握有效的認知思維方式,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清自己的目標方向,並作出正確的選擇。
我們身邊有一種人,好像做什麼行業都能很快適應,做出成績。
其實,做事的思路和方法,萬變不離其宗,重要的是我們底層的核心能力,它就像金字塔的底座、大廈的地基,決定了地面上的建築能夠建多高,你在職場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