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香港白領排隊買「兩餸飯」的一幕,戳中了當下社會多少人的隱痛【深度好文】

佩珊 2022/10/18

前段時間,香港女藝人王灝兒,在社交平台上曬出這樣一張照片。

她帶著自己那身價10億的太子爺男友,正在排隊買「兩餸(sòng)飯」。

兩餸飯,就是香港最近很火的廉價便當,一般是可以自己挑選兩個菜,配上大米飯。

王灝兒說,看到那麼多人排隊買兩餸飯,自己也忍不住好奇,想要試試。

然而,藝人眼中新鮮、有意思的光景,其實不過是普通市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罷了。

如今在香港,從白天到黑夜,甚至還不是飯點,排長隊買這種廉價便當的場景,幾乎隨處可見。

為什麼如此受追捧?因為便宜呀。

像一大塊咸魚肉餅,加上滿滿的咖喱土豆燜雞,一份只要25港元。

而像咕嚕肉、椒鹽豬排、咖喱牛腩、肉末蒸蛋這樣的硬菜,也都可以花很少的錢就吃到飽。

在近年特殊的情況下,很多行業都艱難地生存著。

原本高朋滿座的茶餐廳、日式、泰式料理店,都改行做起了「兩餸飯」。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買了廉價便當的人們,大部分是要回到自己擁擠逼仄的住處的。

在只能擺放下一張床和一張小桌子的屋子里,邊看短視訊邊把便當吃完。

看到這股「兩餸飯」潮流,有人發文怒斥:

穿著襯衫排隊買兩餸飯的香港白領,你們知不知道自己這樣好cheap(廉價)?

也許在他看來,衣著光鮮、在高檔寫字樓上班的香港白領,在街頭排隊買廉價便當是有失身份、體面的。

最起碼應該去買份輕食沙拉、帶杯咖啡,再不濟點份商務套餐,回辦公室慢慢享用。

但說這話的人也許不知道: 哪有那麼多體面,不過是沒有經受過生活的摧殘罷了。

對于身負太多壓力的普通人來說,再華麗的面子都是虛的,落到身上的重錘才是最真實的。

就像前幾天,熱搜上有這樣一條新聞,看得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上海,三個年輕小伙準備一起租房子,看中了一個租金1000元一月的小單間。

小單間只夠放得下一張床,一個小柜子,但好在還有獨立衛生間,外面還有個小陽台。

三人將房間里里外外仔細地看了一遍,還是遲遲不肯下決定。

后來跟租房顧問還價到900元,一人300就可以馬上定下來。

租房顧問好奇,問他們三個人只有一張床,準備怎麼睡覺?

他們回答說,三個人的班不一樣,恰好可以在不同的時間睡覺。

發這條新聞的人覺得,他們仨的回答「好笑又心酸」。

心酸是體會到了,但好笑的點在哪呢?

他們為什麼不租三間房呢?為什麼不直接買房呢?是因為不想嗎?

如果可以,誰愿意這麼將就,誰不想有個專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

正如一條評論所說:「我要是他們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這樣該有多心疼。」

但對于需要掙錢養家、掙扎生活的人來說,合租的尷尬、蝸居的不便、外人的嘲笑都沒那麼重要了。

能省下一筆實實在在的錢,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重要的。

在香港街頭排長隊買「兩餸飯」的白領不也是如此嗎?

如果有其他選擇,誰愿意穿著襯衫每天在大太陽下排那麼久的隊,只為了一份廉價便當?

不要嘲笑別人生存的姿勢不夠優雅,那些你所不能理解的生活,才是這個世界最真實的景象。

在某電商平台的買家秀里,你常常能不小心窺見到最真實的人間。

有人買了3斤面藕,拌辣醬油拌芝麻醬就可以撐過最艱難的時光:

「面藕很好吃,買3斤可以吃很久。我一個月生活費500塊錢,沒錢吃其他東西。

幸好發現了這個面藕,讓我可以花很少的錢吃很久。

真的很感謝店家,希望店家可以發大財,感謝你在困難時期對我的幫助。

我會記住你的好,等我以后有錢了,一定會報答你。」

有人買了一件38塊錢的婚紗裙撐送給老婆,還拍下了一張照片:

「我老婆是個殘障人,給她一個心愿,她穿上很高興。」

照片中的妻子笑容燦爛,開心地舉起了手,身后的桌子卻堆滿了藥盒。

有人買了一台200元的電視,背景是臟亂擁擠的小房間,坑坑洼洼的水泥墻上還掛著獎狀。

如果不是為了寫買家秀可以拿幾塊錢,誰會把自己這樣的家曬出來?

200塊錢的電視,38元的婚紗,20幾塊錢3斤的面藕,對一些人來說已經是能力范圍內最大的奢侈了。

日漫《日常》里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一日日度過的所謂日常,實際上可能是連續不斷的奇跡。

不要去嘲笑那個不夠體面的人,也不要去打擾他們的生活,因為你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詞,叫「 投射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一種 以己度人的現象。

人們喜歡把自己的個性、好惡、欲望、想法、情緒等心理特點,像投影儀一樣,不自覺地投射到別人身上,以為別人也有同樣的感受和認知。

比如,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以為別人也會同樣喜歡。自己厭惡的東西,就以為別人也同樣厭惡。

比如,自己家境條件優渥,就以為別人也有足夠的幸運不用吃生活的苦。

比如,自己可以體面地住在三室一廳、坐在寬敞的辦公室里吃沙拉、喝冰美式,就恨鐵不成鋼地怒斥別人為什麼要穿著襯衫去排隊買廉價便當。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句話,讓我銘記至今:

「人們常常錯誤地認為,自己的生活周圍是透明的玻璃,我們能夠看清楚外面的世界。

其實,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面十分巨大的鏡子,鏡子反映著自己生命的內在歷程、價值觀和自我的需要。

我們看見的并非外面的世界,而只是自己。

這種心理偏差,會讓我們的認知缺少客觀性,在不知不覺中灼傷別人。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學會用 外部視角看待事物,努力提升換位思考的能力。

理解別人的心酸與不易,用一顆溫柔的心待人,在我看來才是真正的體面。

共勉。

-THE END-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