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水太過清澈就沒有魚,人太過較真就沒有朋友。做人苛求多了心累,較真甚了愁多。
越有本事的人,越懂得糊塗處事;越是聰明的人,越明白知足是福。
大文人鄭板橋曾說過:「聰明難,糊塗也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
深以為然。生活中最難的事,不是為人有多精明,而是懂得收斂聰明,看破不說破,柔和處事。
過于精明的人,不招人喜歡;鋒芒畢露的人,容易惹麻煩。
《警世通言》裡有則故事:蘇軾曾拜訪宰相王安石,等候時發現王安石的半成詩稿,「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自認博學多識的蘇軾,大筆一揮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寫完之後,他便有事離開了。
王安石看到蘇軾的字跡後,感慨道:他總是自恃聰明,且讓他去黃州看看。
就這樣,蘇軾被貶到了黃州。重陽節時,看到滿地菊花瓣,他羞得半晌不語。
後來,歷經人生浮沉的蘇軾寫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聰明用錯了地方,只會平添煩惱。有時學會糊塗處事,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竹林七賢之首阮籍,他生活的時代動盪混亂,當權者昏暗不堪。
他不屑于和他們同流合污,但當權者十分仰慕他的才華,想和他結成兒女親家。
直接拒絕,很可能被殺頭。他就整日喝得酩酊大醉,一連幾十天都是如此。
那人實在找不著和他談事的機會,聯姻也不了了之。
阮籍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迷糊以待,讓自己躲過一劫。
正如曾國藩給好友的信中所寫:「唯忘機可以消眾機,唯懵懂可以祛不祥。」
做人不必處處板正。不必較真的事,含糊一些,多些愜意;
無關大節的事,糊塗一些,少些煩惱;與人交往,包容一些,人緣更好。
該糊塗時就糊塗,是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智慧,是一種無招勝有招的高明,更是一種處事的圓融與機智。
越有本事的人,越懂得糊塗之道。
《增廣賢文》中有雲:「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人貴知足,知足者常樂,懂得知足的人才是智者。
可惜的是,人總是欲望太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上帝給了一個人一次機會,讓他沿著一壟麥子走,不許回頭,能摘到多大的麥穗,就幫他實現多大的願望。
這人每見到一個大麥穗,總是想著要找個更大的。走著走著就快到地頭了,匆忙間他只好隨手挑了一個,而這個麥穗比之前他看過的都要小。他懊惱極了。
看,貪欲一起,煩惱就生。正如《三國志》中雲,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願。如不知足,則失所欲。
其實人的許多痛苦,皆來自于欲望無窮。學會控制欲望,珍惜擁有,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有本書為了尋找快樂的秘訣,專門對比了兩個人:拿破崙擁有普通人想追求的一切,至高無上的榮耀,崇高的權力,巨大的財富。
可是他卻對身邊人說:「我一生中從未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
海倫·凱勒,一個又瞎又聾又啞的女子,她卻在自己的書裡滿足地寫道:「我發現生命是如此美好。」
最應該幸福的人卻滿腹憂愁,最不幸的人卻覺得生命美好。
歸根結底,是因為後者更懂得知足。
就像《菜根譚》中雲: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
錢財是身外之物,帶不來也帶不走。富貴榮華乃過眼雲煙,轉眼一場空。
只有喜樂從容的心,可伴我們一生幸福。
真正的聰明人,擁有一顆知足心,懂得珍惜眼前,更懂感恩擁有。
《圍爐夜話》中有句話講:正而過則迂,直而過則拙。
說到底為人處世,一個「度」字最緊要。
為人幾分清醒幾分糊塗更幸福;處事進退有度才是高境界。
凡事多一份變通,則少一份煩惱。為人多一份圓活,就多一份從容;多一份豁達,就多一份安穩。
正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看似不圓滿,其實也是圓滿。
一生不長,生活不易,不較真,學會糊塗處事;不苛求,懂得知足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