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說:「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復間。」
成年人的世界裡,大多數的煩惱,都源于人際關係。
人性復雜,人心微妙,這4條定律,看似驚心,實則洞悉了社交的真相。
人不能太方,也不能太圓,外圓內方才是處世良方。
方,是棱角分明,內心正直。
圓,是待人隨和,面面周到。
一個人如果過于方直剛硬,只會是四處碰壁,吃盡苦頭。
反之,太過圓滑誰也不得罪,就會丟了本心,失去底線。
外圓內方,方為骨,圓為表,才是處世的大智慧。
就像被譽為「清華終身校長」的梅貽琦。
他遇事從不專斷蠻橫,而是尊重教授和學生的意見,擇善而從之。
學校開會時,他從不干涉別人的發言,有時甚至還給人倒倒茶水,這是他的「圓」。
但他心中也有自己的堅守,環境再艱苦,他秉持著嚴謹嚴格的管理原則。
有學生一門課得了59.5分,需要延遲畢業留校重修,找他求情不準。
梅貽琦說:「若59.5分與60分無差別,如此類推,最後0分與60分也無差別了。」
清華教授葉公超評價他:「梅先生是個外圓內方的人,避免和人摩擦;但是他不願意做的事,罵他打他,他還是不做的。」
所謂:「上善若水任方圓。」
做人外圓內方,隨和包容而有原則,謙恭低調而不諂媚,才是最高明的處世之道。
互撕,只會輸;互幫,才會贏。
俗話說:「成人為己,成己達人。」
人和人之間,互相幫扶,遠比爭輸贏、較高下有意義。
因為,利人就是利己,為別人搭橋,就是給自己鋪路。
而相互為難,勾心鬥角,就算你贏了,其實也是輸了。
就像一個竹簍裡面的螃蟹,下面的螃蟹會拼命拉扯上面的螃蟹。
哪怕你一時站在上面,馬上也會被拉下來,最後誰也爬不出去。
最好的相處模式,應該就像管仲、鮑叔牙、公子小白那樣,彼此欣賞,互相成全。
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
兩方爭奪齊國王位,管仲曾帶兵追殺過公子小白,令他不得不裝死逃脫。
後來,公子小白繼位,也就是齊桓公。
鮑叔牙深知管仲才能,不計前嫌舉薦他為相,而公子小白也對管仲大加重用。
管仲輔佐公子小白,力行改革,讓齊國成為了第一個中原霸主。
人整人,互相傷害,只會兩敗俱傷,輸得一敗塗地。
人幫人,互相幫扶,才能越走越遠,實現雙贏。
彼此有用處,互相有需求。
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人都是很現實的,社交的本質就是互惠互利。
你有用的時候,朋友最多;你沒用的時候,路人最多。
因為本質上,人脈是一種價值交換,彼此有用,才能相互吸引、平等交往。
著名作家李尚龍曾分享過他一個故事。
他的朋友也是位作家,在沒有成名前,經常給一家大報社投稿,都石沉大海。
一年後,他的書暢銷大賣,變得炙手可熱,那家報社的創辦人竟然親自前來找他約稿。
後來,他們關係很是不錯,因為一個需要把書賣出去,一個手裡有資源。
歸根結底,等價的交換,才會有等價的友誼。
所以,不妨放棄無用的社交,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和價值。
只要你足夠優秀,不用去討好和追逐,多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向你奔赴而來。
對陌生人熱情客氣,對親人卻冷淡苛刻。
亦舒說:「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
因為你知道,對外人不客氣,他們會離開你、傷害你。
如果在親人面前發脾氣,會得到諒解,甚至還會被反過來關心。
所以,我們總對外人和顏悅色,對親人卻隨心所欲。
可你要明白,關係越親近,對你越包容,才更值得你珍惜。
史鐵生曾在雙腿癱瘓後,常常對母親發脾氣,說很難聽的話。
母親因此傷心難過,卻沒有絲毫怨言,依舊勞心勞力地照顧他。
直到母親因為肝癌去世,史鐵生才悔恨不已,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對親近的人口不擇言、毫無顧忌,是最鋒利的武器。
再親的人,你不去在乎和珍惜,攢夠了失望,也會離開。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把自己最好的情緒,留給最親近的人。
在外客氣,在家和氣,知遠近,明親疏,善待親人,才能不留遺憾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