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諸葛亮&姜維:「最好的關係,是我懂你」

佩珊 2022/01/20

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在風雲變幻的三國時代,生命的價值已經難以言清,就連是非成敗,亦不過轉頭成空。

但翻看三國,我們不難發現:

那些被歷史記住的人,雖有勝敗之分、立場之別,但他們卻都在自己選擇的人生路上,走出了獨有的風采。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這句出自《後出師表》的經典口號,不僅代表著諸葛亮克復中原的決心,也成為了蜀漢政權屹立三十年不倒的精神支柱。

諸葛雖逝,信念猶存,而這信念的繼承者,便是蜀漢後期的「定海神針」——姜維。

九伐中原,不勝不休。

姜維毫不猶豫地接過了「諸葛亮手中的火炬」,以一個「外來人」的身份耗盡自己一生的熱血,來奉行一種信念,堅守一顆初心。

他就如同一個熱血青年,時刻懷揣著夢想,並準備為之拋頭顱、灑熱血。

先帝之托,武侯之志,數十年來,片刻未忘。

歲月易逝,知己難求

姜維的父親叫姜冏,本是天水郡的一個小官。

挺身衛國,戰死沙場,薑冏犧牲的那一年,姜維才十二歲。

由于薑冏護國有功,所以上級領導便提拔他做了天水郡的參軍。

雖然有了官職,有了俸祿,但對于立志建功立業的姜維來說,仍是很不滿意。

姜維追求的從來都不是養家糊口、得過且過,「提三尺長劍,立不世之功」才是他內心真正的訴求。

也許是老天爺聽到了姜維內心執著的呼喚,于是才使他遇到了諸葛亮這一人生伯樂。

西元228年,諸葛亮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北伐。

在蜀軍神兵天降、出其不意的攻勢下,曹魏沿途各郡縣紛紛望風而降。

當時姜維等人正跟從天水太守在各地巡查,沒想到太守在得知蜀軍即將到來的消息後,立刻拋下了姜維等下屬,連夜逃往上邽避難。

等姜維察覺之後,已經追之不及了,于是姜維逃回自己的家鄉冀縣。無奈此時的冀縣更是城門緊閉,死活不肯讓他入城。

前有蜀軍,後無退路,無奈之下,姜維只好選擇歸降諸葛亮。

這對于姜維來說,既是無奈,亦是幸運。

這一年,諸葛亮48歲,姜維27歲。

二人一見如故,演繹了一段真摯的「忘年交」。

而對于諸葛亮來說,姜維絕非是普通的降將,而是一個可以傳授畢生所學的好學生。

姜維隨諸葛亮返回成都後,便擔任了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

而且諸葛亮還多次給蔣琬、張裔等朝廷重臣寫信,信中稱姜維「心存漢室,才兼于人」,是「涼州上士」。

這等高度讚美,出自一向對品評人物十分謹慎的諸葛亮之口,是極為罕見的。

魯迅曾說: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姜維不僅是諸葛亮的知己、學生,更是諸葛亮精神與理想的寄託。

諸葛亮欣賞姜維,不僅因他有著高出餘人的軍事才能、可以煽動涼州羌胡的號召能力,更是因為他身上有著一種立功立事的進取精神。

而這種精神正是蜀漢最需要的。

九伐中原,寸心不失

北伐,是諸葛亮和姜維兩個人後半生共同的主題。

在諸葛亮指定的三個繼任者中,費禕是不思進取的「保守派」,蔣琬屬于無可無不可的「中間派」,只有姜維是立功立事的「進取派」。

在蔣琬、費禕執政時期,蜀漢上下對于北伐已經不再狂熱,但姜維卻沒有就此放棄北伐的念頭。

哪怕每次只給他幾千人的兵力,他也會盡其所能地打好每一仗。

蔣琬費禕只守不攻,舉國上下無心北伐,只有姜維一人,還在默默地操練兵馬、囤積糧草,為日後繼續北伐做著準備。

這一準備就是20年之久,此時的姜維已年過半百,到了和諸葛亮兵出祁山時相仿的年紀。

而這時蔣琬費禕已死,姜維手握重兵,他終于可以揮師北上,大幹一場了。

縱然姜維立志建功,可現實卻是殘酷的。

上天給姜維安排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鄧艾。

段谷一役,姜維大敗而歸,之後數次出兵,也終究未能取得實質性勝利。

姜維前後九次北伐,雖然在次數上已經超過了諸葛亮,但成就卻遠遠不及。

姜維的北伐不僅沒能為他建立功勳,反而使蜀漢的國力日益衰弱,這引起了朝中大臣對他的不滿。

宦官黃皓更是多次向後主劉禪進言,說姜維擁兵自重,圖謀不軌。

姜維本身是個外來戶,又沒有諸葛亮的威望與才能,面對政敵的構陷,他無力反擊,只能前往遝中屯田,以避鋒芒。

其實,在諸葛亮輔政時期,蜀漢實行了「軍政一體」的「軍、朝、宮、府」四位一體組織原則。

這種極度專權的制度,將整個蜀漢的方方面面都集中到諸葛亮一人手中。

一般來說,這樣的安排對皇權已然構成了極大威脅,甚至可以說,蜀漢的皇權,已經不存在了。

但正如後世所說的那樣:

周公和王莽的最大區別便是一個「忠」字。

值得慶倖的是,諸葛亮是又一個周公,也正因如此,劉備放心他專權,劉禪任由他專權。

「軍、朝、宮、府」的高度統一運作,不僅使得諸葛亮可以放開手腳、一心北伐,也使得後方穩定、朝政清明。

但到了姜維這裡,四項大權中,也就只剩下了軍權。

而且這個軍權也是不完整的,尚有一部分軍權把持在與黃皓狼狽為奸的閻宇手中。

外有強敵,內有政敵,姜維的嘔心瀝血,換來的不過是窮兵黷武的責難與猜疑。

可他仍不曾有一刻動搖與後悔,沒有人能握得住天長地久,然而只要一念在心頭,雖千萬人,吾往矣!

無力回天,國破身死

就在姜維還在等待機會北伐的時候,曹魏率先開始了反擊。

西元263年,曹魏主動對蜀漢發起進攻。

魏將鄧艾、諸葛緒、鐘會三路大軍進攻蜀漢,而此時的後主劉禪還處在醉生夢死之中。

當此國難之際,姜維挺身而出,以一人之力苦苦支撐著風雨飄搖的蜀漢江山。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正當姜維讓鐘會數十萬大軍寸步難行之時,鄧艾以奇兵偷渡陰平,直臨成都城下。

後主劉禪在大驚之餘,選擇了出城投降。

景耀六年,西元263年,蜀漢後主劉禪開城而降,延續四百餘年的漢室火種徹底熄滅。

當後主投降的消息傳到軍前時,蜀漢的熱血將士們憤怒異常,以至于拔刀斫石。

而直到後主的投降詔書傳遍三軍之時,姜維心中的火焰依舊沒有熄滅。

他要借鐘會之手,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可惜最終沒能如願,只落得個身死國破的下場。

計畫敗露,姜維這位企圖改寫歷史的末路英雄,帶著深深的惆悵與無奈,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興衰誰人定,勝敗豈無憑?

一心想通過「立功立事」扶搖而上的姜維,沒有扶起大漢江山,也沒有扶起劉阿斗,甚至于沒有扶起他自己。

蜀漢一州之地,人才凋敝,後繼無人,終究難逃覆滅。

姜維的一生努力付諸流水,但我想,他仍是無愧于心的,因為他帶著復興蜀漢的信念,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從某種意義而言,蜀漢精神的滅亡並不在劉禪出城投降的刹那,而在姜維悲壯死去的瞬間。

在姜維身上,人生的風起雲湧,不再是評判成敗的標準,而只是他一生執著的裝點。

姜維這一去,令羅貫中草草結束了《三國演義》,姜維這一去,帶走了三國時期最後的一點信念之光。

黎東方曾贊姜維是 「三國時期最後的一位烈士」

他不僅繼承了諸葛亮的理想信念,同時也繼承了儒家那份求而不得的悲情。

姜維一生活過了兩個末世,一個東漢,一個蜀漢。

一個是他文才武略的起點,一個是他盡忠效死的終結。

在四川劍閣縣薑公祠上,有一副名聯詮釋了姜維的一生:

雄關高閣壯英風,摔出丹心,披開大膽;

剩水殘山餘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

得遇伯樂,人生所幸;無力回天,人生所命。

姜維選擇為蜀漢守過最後一個夜晚,最終無愧天地地閉上了自己的雙眼。

見危授命,投節如歸,求仁得仁,何懼何怨!

壯哉!姜伯約。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