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很難看到冬日裡
銀裝素裹的美景。
但從詩書之中,我們總能體味
那別有一番的情趣。
一千年多年前,白居易遙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歲暮天寒,卻銀裝素裹,看似世間寂寥許多,可一想到與雪相伴,有人共飲,便會生出一番別樣喜悅和詩意。
四季輪回,總有人不喜春雨連連,夏日聒噪,秋風蕭瑟,但唯獨對冬雪,有所期盼。
一場風雪,伴隨著寒冷,卻也會帶來人間溫暖。
看著「白月無痕雪滿山」的清幽,伴著「共對蕭條雨雪天」的爽朗;感受著「地爐煨酒暖如湯」的溫暖,享受著「夜長暖足有狸奴」的慵懶,人生喜悅,不過如此。
每一次小雪,都是對未來的期盼;每一場大雪,都會重啟心靈的絢爛。
人這一生,會經歷無數的雪,但總有一場雪,會為你而來。
蘇軾的雪:
雪飛炎海變清涼,此心安處是吾鄉
有人說:「時間決定我們遇見什麼,內心卻決定了我們留下什麼。」
人生無常,難免不盡如人意,面對得失苦樂,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撫平心中傷痕,而是直面苦痛,尋回屬于自己的人生。
元豐二年,對于蘇軾來說,可謂是一生的轉折。
蘇軾受「烏台詩案」影響,被貶黃州等地,一腔抱負化作灰煙,受他影響,其多位好友也被朝廷厭棄,被貶他地。
元豐六年,被貶至賓州的王鞏北歸,與蘇軾會宴。
此時王鞏身邊幾無親人,唯有歌姬寓娘不離不棄。
蘇軾心懷愧疚,如此境遇,皆因他而起,于是便想在這酒宴上與他們訴說這萬千委屈,自己也好表達歉意。
可寓娘依舊曠達隨性,毫無抑鬱之感,一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更讓蘇軾大受感動。
隨後,蘇軾寫下來了千古名句:「雪飛炎海變清涼,此心安處是吾鄉。」
風雪無常,世事難料,可若超然曠放、豁達恬淡,那些苦澀低落,落寞無助,也會隨風而逝,不留遺憾。
一切事物發展都有屬于自己的命運,與其執著糾結,不如對酒當歌,隨遇而安。
白先勇先生一生起伏不定。幼年時身患重病,失去了一個天真爛漫的童年;長大後,眼見最愛自己的三姐姐,患病發瘋,自己卻無能為力;
之後的日子裡,父母先後去世,最後,連至交好友也離他而去,只留他獨自糾結失落的痛楚,嘗盡世間的無奈。
然而也是這世事無常,讓他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起來,脫胎換骨,最終成就了他不一樣的人生。
林清玄說:「樂來歡喜,苦來甘願。」
無論歲月如何,都要用曠達之心去看這個世界,如此人生才會不留遺憾。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隨波逐流,與世浮沉,最後沉淪于生命的苦難之中,鬱鬱終生。
人生短暫,不要讓自己活的太累,保持曠達的生活態度,煩惱才越來越少。
看清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境遇,人生便會淡定從容,不畏風霜。
張岱的雪: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梁啟超說:「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乏味的生活之所以乏味,是因為生活總是做出同樣的反應,沒有驚喜,沒有改變。
生活要想有趣,就是要體會不一樣事,感受不一樣的風景。
對于張岱來說,世間萬物,皆有趣味。
那一年寒冬十二月,大雪連下三日,世人皆待在家中禦寒取暖,可張岱偏偏在這雪夜前往西湖賞雪。
天寒地凍又黑燈瞎火,張岱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往湖心亭。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在靜默的冰天雪地裡,張岱卻更加輕鬆快樂,在平淡中自尋其樂。
其實,生命的豐富,就是由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拼湊而成的,越投身其中,越能體會出不同尋常的趣味。
有趣的人,哪怕深陷困境,亦會從中營造出樂趣,讓自己不再痛苦。
汪曾祺便是個有趣的人,這份有趣背後,承載著他無數的苦難與挫折。
他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每天都要面對日寇不定時的空襲。
可他沒有絲毫害怕,還在自己文中寫到:「我剛到昆明的頭二年,三天兩頭有警報。有時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兩次。」
原本緊張恐怖的空襲,卻在汪曾祺眼中,成了艱苦生活的調味劑,那僅有的一絲恐懼,也在風趣間,化成了對未來的憧憬。
臨難不懼,才為大丈夫;笑看風雪,方為真英雄。
當一個人擁有笑對人生的能力,就會擁有迎接美好的機會。
作家賈平凹說:「人可以無知,但不能無趣。」
有趣之人,心無羈絆,至性至情,瀟灑脫俗。
再枯燥生活,在他們眼中,也會變成美景;再平淡的日子,只有他們願意,也會生出快樂的種子。
人生千難萬難,一笑而過便好;
歲月蹉跎崢嶸,笑對明天亦然。
做一個有趣的人,熱愛生活、用心發現,讓生活從此與眾不同。
柳宗元的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叔本華說:「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獨處。」
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無可奈何,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感受孤獨,沉澱靈魂。
柳宗元的《江雪》,被很多人視作最孤獨的一首詩。
天地之間,一塵不染,鳥獸盡散,人跡全無。
大雪封江,一葉扁舟,漁翁垂釣,孤絕天地。
這份孤獨,與世間格格不入;這份自在,亦有些遺世獨立。
其實,這首詩便是柳宗元內心真實的寫照,永州十年的貶謫生涯,柳宗元選擇了與孤獨共處,蒼茫天地間,他一心要釣起這寒江雪,釣起這世間的清白與自在。
世界喧囂嘈雜,急于從眾的人往往隨波逐流, 而懂得獨處的人,卻能坦然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隨心所欲,覓得清歡。
一日,莊子去往梁國,拜訪做丞相的惠子。
有人上諫惠子:「莊子來此,是圖謀您的相位。」
惠子惶恐,傳令捉拿莊子,可莊子卻自己找上門來。
莊子笑著說:「鳳凰只喝甘甜泉水,只吃竹子的果實。可笑的是,貓頭鷹卻守著腐爛食物,害怕被鳳凰搶去。」
心靈的自由,遠非名利地位可比,這是屬于一個人的追求,一場靈魂的修行。
在獨處的時間裡,認真踏實地做好自己,不迷失,也不驚恐,享受自己的時間,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真意。
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要經歷不被人理解的時光,這是生活的無奈,也是成長的必然。
周國平說:「孤獨是愛意味深長的饋贈。」
看清生活的真相後,才能找到自己的路;堅持自己的努力時,才能忍下世間的誤解。
只有經歷過一個人的寂寞,才能在未來變得出眾而成熟。
劉長卿的雪: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有人說:「生命中最讓人幸福的,便是天黑有人等,風雪有家歸。」
確實如此。無論世道再艱難,歲月再無情,但只要有家可歸,有人可等,那心中便會有一份牽掛,一份期盼,哪怕路途再遠再難,也會一往無前。
而這對于西元773年的劉長卿來說,是深有體會。
那一年,他遭人陷害,被貶睦州。
一日風雪大作,劉長卿奔波在荒郊野外,狼狽不堪。
此時此景,正如他人生際遇一般,前路渺茫,不知何去何從。
恰逢此時,他尋得一座簡陋的小院,頓時有種「歸」家的感覺,給自己帶來了一點可以喘息的光明,讓他在絕望中覓得希望。
活著,總會要經歷一場場的風雪,而一個人之所以會堅持下來,是因為他的心中有一個溫暖的所在,那是心靈最真的去處。
張允和曾在《從第一封信到底一封信》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1969年,沈從文下放前夕,他從鼓口袋中掏出一封皺頭皺腦的信,對張允和說:「這是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
這個近七十歲的老人,那時一臉溫柔,像小孩一樣又哭又笑。
正是這份信,讓這個老人在最艱難的時期,堅持了下來。
因為他知道了,自己並不孤單,他的身後還有惦念他的親人,他的心中還有歸宿。
曾聽過這麼一句話:「所有的尋覓,都為抵達;所有的等待,只為歸宿。」
每個人都渴望身心的安頓,但真正的安頓,其實是內心的歸宿。
心若沒有了歸宿,到哪裡都是流浪。
內心安定,波瀾不起,那麼風雪再大,也阻擋不了一個人前進的步伐。
心有歸宿,四季不慌。
無論現在,還是未來,只要心有期盼,便可以在低谷間前行,在痛苦中成長,然後承載著喜怒與哀樂,獲得重生。
人生在世,難免被世俗束縛,被人情所累,只看到世態炎涼,卻忘記人情冷暖。
有的人悲觀度世,庸庸碌碌,雪打白頭便感覺歲月易逝;而有的人,不囿于風雪,不困于荊棘,曠達自在,灑脫餘生。
多一些曠達,歲月自然通透;多一分趣味,時光自帶溫柔。
留幾分孤獨之感,人生隨處有清歡;記幾分心中歸宿,生命何處皆心安。
看過這麼一句話:「冬天之所以那麼冷,是為了告訴大家身邊人的溫暖有多重要。」
冬雖寒冷,卻有瑞雪相伴;世雖艱苦,卻有溫暖相隨。
感受過溫暖的陪伴,才會無懼冬的凜冽;擁有過生命的守護,才會盼望雪的燦爛。
眼中有情,才會慢煮人生;心藏暖陽,才會不復孤涼。
哪管前路漫漫,休提天寒地凍,那一場為你而來的雪,終會陪你一路前行,一路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