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原來,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好文)

宣月 2022/09/10

上周,部門領導把一項很重要的報表分析任務交給我和同事,讓我們互相配合,三天內務必完成。 

接收任務回到辦公室後,同事就忍不住大肆抱怨:「這麼多的資料,三天時間根本不可能做完,領導做這種安排,分明是在故意為難我們。」 

要對接十幾個單位,還要收集匯總資料,做分析,寫總結,這工作量對我們來說確實很大,對于同事當下所做出的反應,我也能理解,但與她不同的是,我並不打算打退堂鼓。 

聽著她的抱怨聲,我回到自己的辦公桌前,開始迅速整理思路,再結合實際情況,整理出任務框架,並根據兩個人的工作職責做好相應分工。

 

同事擅長溝通,就由她來聯繫其他單位提供我們所需要的資料材料;我擅長整理,資料收集好之後,就由我來做分析和總結彙報。 

三天的時間很快就到了,好在,我們終于如期完成了任務,還得到了領導的高度肯定。 

同事後來感慨地說,連她自己都有點不敢相信,難度這麼大的工作,居然真的就能在短短三天之內把它順利地完成,太不可思議了。 

我笑著朝她眨眨眼:「只要相信辦法始終比困難多,你就能為自己創造更多奇跡。」

生活中,畏難是人的一種本能。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困難就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 

如果一開始只想著逃避,覺得自己根本就做不到,那步步後退的結果,就是讓自己越來越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反,如果能從即刻起就鼓起勇氣去面對困難,在和困難的交手中不斷修煉自我,提升自我,那困難對我們來說,才會變得越來越小。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 「登門檻效應」

指的是,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意接受有難度的要求,而是樂于去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然後等到較小的要求被實現後,往往就會去接受更大的要求。 

這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挑戰困難的過程,就好比登階梯。

只要邁出第一步,後續的潛力自然就會被挖掘、被激發。 

所以,很多看起來很難的事,並非我們做不到,而是在一開始時,我們就拒絕打開那道門罷了。

兩年前,我曾跟我的一位好友相約報名參加法律資格考試。

當年是司法考試改革的第一年,聽說通過率會很低,加上我的工作也很忙,備考精力有限,沒多久就自動選擇了棄考。 

知道我放棄了以後,朋友並沒有多說什麼。

事實上,她那時的處境比我更辛苦,剛休完產假,不僅要應付繁忙的工作,下班還要趕回家照顧孩子,但她卻沒有把這些當成是一種限制。

 

從備考開始,她就對時間做嚴格的規劃,堅持每天晚上哄孩子入睡後看書學習,第二天再早起背書、做題。

整整一年的時間,她拒絕了所有的娛樂活動,就連上下班路上都會利用時間聽音訊課件。 

一年後,朋友順利通過考試,取得資格證書,後來跳槽進入一家律師事務所實習工作,如今已圓了自己當律師的夢想。

對于朋友的毅力,我既佩服又慚愧,向她討要學習心得,她給的答案是:

「心得談不上,我這條路會很難走,但我想給自己機會去嘗試。盡力之後,就算失敗了,我也不會有遺憾。」 

不得不說,我和朋友之間最大的差距,在于面對困難的心態。

她能取得成功,源于她夠勇敢,沒有因為害怕結果不如意,就放棄去努力。

受朋友的啟示和鼓舞,在後來的工作生活中,我也再沒有輕易向困難低過頭。

我開始明白: 做任何事都會有困難,但只要你敢于迎難而上,所有的困難就都會被迎刃而解。 

看過一則故事:

幾位航海系學生在一艘航行遠洋的貨船上實習時,遇到了颱風天氣。

巨浪滔天,拍打得貨船搖擺不定,學生們沒見過這樣的場面,十分害怕。 

這時,老船長卻顯得十分淡定。

他告訴學生們:「航行出海,遇到颱風天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這時,要第一時間關緊門窗,然後調整強有力的速度迎向颱風,這樣才有機會脫離颱風的威脅。」 

有學生不解地問:「難道不能掉頭,或是想辦法繞過它嗎?」 

老船長聽完,笑了笑,接著說:「你想掉頭,但是船行的速度不可能快過颱風;你轉彎繞開它,去船的側面迎向了颱風,巨浪一卷,船也就翻了。」 

人生有時也像一艘船,當困難襲來,就猶如航行中的船隻遇見了颱風,光想著躲,是沒有用的,因為不僅躲不過,還有可能釀成更嚴重的後果。

 

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全力以赴直面它,迎難而上打敗它。

說到底,成長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解決難題的過程。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面對,有些處境都是必須去磨練,去經歷的。 

很多事情,看起來很難,但在每一次與它較量的過程中,你都會發現更強大的自己。

而每戰勝一場困難,你所收穫的,也將是更多的成就感和價值感。 

正如馬克吐溫的名言所說:「強者,藐視困難,弱者,仰視困難。」

與其知難而退,不如迎難而上。

做一個不怕難的人,就沒有什麼困難能將你難倒。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