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面試中,小王被面試官問到:「如果在工作中,你跟上司在某件事情上的意見不一致,你會怎麼辦?」
小王是一個口直心快的人,想都不想就直接回答:「如果領導是對的,那我聽他的,如果我是對的,我會堅持己見。」
你認為小王這個回答怎麼樣?是不是有種不畏強權、堅持「正義」的意味?
這個問題在面試中是極為常見的,常見于員工級別的招聘中,面試官想通過這個問題,了解應聘者的服從性以及如何與領導的有效溝通。
小王的回答,看起來好像無懈可擊,從表面上看,他只站在對的一面,領導對,他站領導,他對,就堅持自己的意見,可是他卻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他怎麼確定自己就是對的,而領導是錯的呢?萬一他認為他是對的,可事實上卻是錯的呢?
所以,這根本就不是一個討論對錯的問題,而是一個服從性的問題,面試官關注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應聘者在面對與領導意見不同時的處理方式,如果應聘者執著于對錯,那才錯了。
有一些人之所以堅持己見,就是認為既然自己是對的,為什麼不能堅持,為什麼要服從領導錯誤的意見呢?
可問題就在于,你認為的「對」未必就是對的,很多問題站在領導的角度,會看得更全面更深入,角度不同得出的結果自然也就不同,可是員工僅僅從自己的角度和有限的信息資源就判斷領導是錯的,因此不服從領導的工作安排,那就很有問題了。
其實在職場上,這種情況多了去了,很多時候領導安排員工做一些事,員工根本就理解不了領導為什麼要這麼做,認為根本就不需要這麼麻煩,根本就沒有必要這麼做。
可是結果充分證明了,領導的很多就像下棋一樣,可能在你看來這一步根本沒有什麼用,但是領導考慮的是后面的第二、三、四步棋。員工考慮的是眼前的現實,以及這件事麻不麻煩,而領導考慮的是全局,以及后續的影響,視角不同,對與錯的判斷就不一樣。
商場如戰場,在戰場上,如果長官要求下屬做一件事,而下屬認為長官是錯的,是不是就可以不執行呢?我們要知道,戰場抗命,是要軍法從事的,因而在軍隊中,永遠要求士兵要服從長官的命令,而不是去辨別錯與對,就算長官是錯的,士兵也必須嚴格執行。
在職場上,也是如此,領導的命令一旦發出,不管你有什麼意見,都要先執行,而不是先質疑,如果個個員工都堅持己見,認為自己是對的,就不執行領導的命令,那領導還怎麼管理團隊?
打仗也好,職場也好,作為長官和領導,都有其管理職責,如果決策出了問題,他們是需要承擔管理責任的,而作為下屬來說,你的工作職責是服從上司的安排,只要不是涉嫌違法和涉及人身安全的事,都應該先服從安排,按照領導的意圖去完成工作,而不是耍個性,以「正義」之名拒絕執行。
唐朝時期的魏征,以直諫而聞名,每每有不同的意見,總要跟李世民抗爭到底,可是賢如李世民也有受不了的一天,直言要殺了這個「鄉巴佬」。可見諫言有時候并不那麼容易被人采納,更何況領導還遠遠不如李世民那麼開明,如果一個員工針對領導的安排事事都要發表不同的意見,你可想而知,領導心里有多厭惡他。
那麼如果在某些事情上,確實跟領導有不同的意見,是不是不能提?
當然可以提,有不同的意見,不正說明你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嗎?一個對工作沒有熱忱的人,是不會用心去發現問題的,可是有不同意見不代表反對領導,這很關鍵。
魏征在李世民的支持下,成為一代名臣,而李世民在魏征的諫言輔佐下,成為了唐代的千古明君,魏征直諫的出發點并不是反對李世民,而是希望李世民做得更好,希望唐朝更繁榮昌盛,他們因此相互成就,成為千古佳話。
職場中的上下屬的關系也應是如此,下屬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委婉地向領導提出
,供領導參考,如果領導在比較之后,認為你的方案更好,采納了你的意見,那你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
要是你提出了不同看法,領導沒有采納,并讓你堅決執行,那麼你就需要拋開疑慮,堅決按照領導的要求去做,不要再堅持己見,也不要因此拒絕執行,要不然,領導就會認為你的工作態度有問題,從而對你另眼相看。
所以,在面試中,如果遇到面試官這麼問,可以試試這麼回答:「我會嚴格執行領導的工作安排,也會私下跟領導溝通我的看法,如果領導沒有采納,那麼我會毫無保留地執行領導的安排」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個是服從性的考察,第二個是有不同意見時如何跟領導去溝通,能夠回答出第一點,其實也可以,畢竟在領導看來,基層員工的服從性最為重要,但如果能夠將第二點也表達出來,更能讓面試官看到你是一個善于思考和處理上下屬關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