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己人」,就是與自己存在著某些共同之處的人。
人們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在其他條件大體相同的條件下,所謂「自己人」之間的交往效果一般會更為明顯,其相互之間的影響通常也會更大。
人們在交際中,往往會因為彼此間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或近似之處,從而感到相互之間更加容易接近。
而這種相互接近,通常又會使交往物件之間萌生親切感,並且更加願意相互接近,相互體諒。
為矯正中學生早戀傾向,有位教師在一次講座的開場白是這樣說的:「記得自己年輕時,班上有一位異性,不知怎麼搞的,我老是會想到她,在上課時也會禁不住看她一眼。
」
然後,這位教師指出這是青春期性萌動的正常反應,再接著談自己對早戀的看法。
這樣的效果就比較好,中學生們會覺得親切可信,從而對這位教師的建議願意採納。
在人際交往中,彼此會相互影響。
這種相互影響有時是無意的,有時則是有意的,即一方對另一方有意識地施加影響,以便矯正對方的某種行為。
有意施加影響的技巧很多,其中「自己人效應」便是其中之一。
「自己人效應」一經形成,人與人之間的摩擦事件與心理衝突會大大減少,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會很容易地建立起來。
《戰國策》中的一句話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在對人脈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如果與眾人達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親密程度,彼此會樂意取悅和幫助對方,即使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就產生了「自己人效應」。
聰明人不僅善于製造「自己人」,而且能運用好自己人效應。
一百多年前,林肯引用了一句古老的格言,他說:
「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能夠捕到更多的蒼蠅,人心也是如此。
假如你要別人同意你的原則,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實朋友,即‘自己人’。
用一滴蜜去贏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
要想釀造「自己人」這「一滴蜜」,關鍵還在于如何把上述觀點具體化,在于你怎樣從各個方面去廣采可供釀蜜的「花粉」。
怎樣在人際交往中發揮「自己人效應」而增強影響力呢?
請務必做到以下幾點:
1.強調一致,使對方成為「自己人」。
要想取得對方的信任,先得和對方縮短距離,與之處于平等地位。
人際交往的過程,是角色互動。
你要與他人搞好人際關係,如果動輒就擺出一副居高臨下之勢,那就「互動」不起來,很難叫人喜歡你。
在平等觀問題上,我們還要注重交往中的用語問題。
這不僅僅是一個形式問題。
比如,你在某種人際交往的場合講話,如果說「希望諸位朋友獻計獻策」,這就是以領導者的身份居高臨下地說話,而不是以平等的態度,是心理上對在座諸位的不尊重。
如果改成「群策群力」或「我們一起商量」,就承認大家都具有平等地位了。
2.要增強自己的魅力。
當其他條件都相等時,一個人越有才華,越有能力,人們就越喜愛他。
這可能是因為人們有一種要使自己正確的需要,如果與他打交道的你是個有能力,有才華的人,他就會感到有利于他正確而不犯錯誤、有利于得到提高而不至于退步。
因此,你在能力、才華方面如果比較突出,又具有魅力,就會產生一種人際吸引力,使他人對你產生欽佩感並欣賞你的才能,願意把你作為「自己人」而與你接近。
3.要對別人感興趣。
美國紐約的一家電話公司曾經作過有趣的調查:在電話中哪一個詞出現得最多。
結果他們吃驚地發現,在500個電話談話中,使用了3950次的詞竟是第一人稱「我」。
這說明在「人際市場」中,人們總有一種「想使別人對我感興趣」的心理趨向。
一個聰明人要想做好人脈管理,就應當用「自己人效應」去調節這一心理趨向,使之走向平衡、和諧的狀態。
這就是要牢牢記取下面這句平常卻又富有深意的話:要使別人對你感興趣嗎?
那你首先要對別人感興趣。
4.給人以「可信度」。
所謂「可信度」,是指使他人相信你的言行真偽的程度。
在人際交往中,你的話語必須使人感到你說得在行、說得中肯、說得動聽,才能增強資訊傳遞的效力。
但在這三者之間,起根本作用的還在于你是否說得中肯。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你的可信度是否強?
你是否真是他人的「自己人」?
實踐自會公證。即使有暫時的誤會、曲解甚至冤屈,也大可不必介意。
「可信度」還需要你的大肚量。
事實上,等到實踐證明了一切,霧散雲消,那時,你的「可信度」不是會更強嗎?
人家不是會更熱情地視你為「自己人」嗎?
「自己人效應」告訴我們,要使自己很快地被對方接納,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和態度,你就必須同對方保持「同體觀」的關係,即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在對方看來,你是在為他們說話,或你是為他們好的。
這樣,雙方的心理距離拉近了,對方就不會感到某種心理壓力的存在,也就無須有戒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