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真正的危機,是人性的危機(深刻)

宣月 2022/08/16

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們群眾日益提升的認知水準,同落後的商業套路直接的矛盾。

隨著人們心智的提升,大家對于各種套路都已經司空見慣,所以再想做一個去收割大家,就沒那麼容易了。

這也是當前社會的根本問題。

商業有兩種價值觀:

第一種:利用資訊不對稱,趁客戶還看不懂真相和價值的時候,把他們繞的雲裡霧裡,然後搶佔他的心智,操控他們的行為。

第二種:努力讓資訊對稱,反復教育客戶,讓他們看懂真相和背後的價值,然後他就一定會選擇你,跟隨你。

第一種需要強大的包裝能力,強大的銷售能力,然後防止客戶的認知升級,要讓他們一種保持巨嬰的狀態。

第二種是打鐵還需自身硬,首先得讓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然後還要有足夠的時間陪客戶成長。

第一種是撈一把就走,短平快的發財;

第二種是細水長流,是長期主義,是延遲滿足。

如今,99%的商家都選擇了第一種價值觀,也就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再加上認知的不對稱去牟利。

商業選擇利用認知不對稱去賺錢,就會千方百計的阻礙大眾心智的提升,努力使他們保持巨嬰狀態。

大眾的心智越不成熟,就越容易情緒化。因此不斷的在大眾中製造各種「情緒」,去刺激大眾的消費,就是一種粗暴的賺錢方式。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希勒在《非理性繁榮》一書中曾講了這樣一個道理:

最容易驅動市場的往往是「情緒」,而非價值。因為大眾是非理性的,製造情緒在大眾中相互傳染,會使市場迅速走向繁榮。

在如今這個時代,大眾最容易被撩起的不是商品,而是情緒。因為物質已經極大豐富,社會產能已經嚴重過剩,我們早就不缺各種產品了,隨便打開你的衣櫃/鞋櫃,看看多少東西是閒置的?

然而,我們的精神生活卻越來越空虛,越來越焦躁和迷茫,越是焦躁/寂寥的生活,越需要買買買來緩解焦慮。

世界上最昂貴的稅叫《認知稅》

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很多商家抓住人們這種心理特點,賦予商品「各種歸屬感和標籤」,就比用上了某個吹風機,就算進入了上流階層;使用某個品牌的剃鬚刀,就邁進了中產階層……

也有人說:我們之所以將大部分精力投擲在消費領域,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空虛寂寥,我們沉溺在自己的世界悠哉樂哉,在買買買中自欺欺人或忘乎所以,在娛樂、傻樂,甚至紙醉金迷,享樂縱欲。」

所有商家都利用了人性這方面的弱點在賺錢:我們越焦慮,他們越勸導我們用消費填補內心的空虛。

在現實面前我們選擇了茍且,全身心投入到了娛樂和消費主義的懷抱中,于是各方都皆大歡喜,商家賺錢越來越容易。

然而,所有的非理性繁榮都是虛假繁榮。

為什麼對于商家來說,套路總是會贏過真心?因為套路是千錘百煉的結果,而真心只是一時的赤誠。赤誠和真誠是反人性的,因為真話往往刺耳,而套路才是順應人性的,因為客套話人畜無害,奉承的話人人都愛聽。

商家的三觀,決定了一個社會的文明走向。因為商家在無形中都擔負著一種教化眾生的義務,他們需要通過產品、作品、服務等各種方式去引領大眾進步,提升大眾的認知和心智。

而當大量商家不再以提升大眾的心智為己任,反而不斷的以大眾的愚蠢(人性的弱點)為工具去謀利的時候,一個嚴重的問題就出現了:

需求決定層次,由于大眾的心智沒有被抬升,反而被商家利用的越來越蠢,如同一具具行屍走肉,整個社會就越來越沒有生機,消費力度必然越來越弱,弱到商品和服務都不能不流通了,高端的產品和高層次的服務更是無從談起。

大家想想看,如果大家幹的都是撈一把就走的生意,最後結果一定是大家都沒得玩。因為社會就像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如果船上的絕大多數人都奄奄一息了,剩下為數不多的精明商家們,無論多有錢,也玩不動這艘大船。

商家要想獲取有長遠的利益,必須不斷的提高大眾的認知水準,不斷的反哺大眾,提高大眾的消費能力,進而促進商業發展,這樣才能形成良性迴圈,在互利中獲取長足發展。

這一輪危機,不是經濟的危機,不是疫情的危機,而是人性的危機。

如果商家始終採用第一種價值觀,幹的都是撈一把就走的生意,那麼我們商業升級就無從談起。

如今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其實這才是我們沉澱下來反思的好時候,然而最讓人痛心的是,越是需要沉澱的時候,大家越浮躁:大部分商家寧可把精力都花在尋找新的捷徑上,也不願意花在改進產品(服務)的質量上。

于是人人都是短視主義,都想撈一把就走。結果就是互相禍害,人人都給這個大染缸添油加醋。

其實越是這樣,大家越賺不到錢,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上帝為什麼懲罰漁夫一直捕不到魚?

因為只有讓他們徹底捕不到魚的時候,他們才會退而結網。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