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時代:
萬朝來賀,國泰民安;牛馬布野,豐衣足食。
這就是貞觀之治。
白居易曾有詩曰: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但對唐太宗李世民來說,他這一生最大的功績,不是戰勝了最強的敵人,而是戰勝了過去的自己。
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句話說起來容易,但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
李世民就是其中之一。
他名下的大將尉遲敬德本是鐵匠出生,後來被收入劉武周麾下。
在和唐軍首次對戰中,他就大獲全勝,還俘獲了對方的主要將領。
幸好李世民及時趕到,帶著唐軍打的劉武周勢力節節敗退,只剩下尉遲敬德一個人困守孤城。
在被李世民招降後,很多人勸說李世民殺掉他以絕後患,畢竟,誰知道降將會不會再次反叛?
但李世民從未應允,而尉遲敬德也確實對得起這份信任。
李世民有次打獵,被王世充帶領士兵包圍,以少敵眾,險些被俘的時候,是尉遲敬德護著他殺出了重圍。
玄武門之變,李元吉奪弓欲殺李世民,也是尉遲敬德及時趕到,幫助和李世民化險為夷。
兩人君仁臣忠,各盡其道。
可伴君如伴虎,不知道多少輔佐君王登上帝位的重臣良將,最後都是死于主上的猜忌,就連李淵也曾忌憚手握重兵的李世民。
而李世民手下的重臣,大多都獲得了好的結果。
被稱為「房謀杜斷」的杜如晦,貞觀年間和李世民共掌朝政,病故後極盡哀寵;
房玄齡70歲因病去世,臨終前李世民還親到病床前探望。
秦叔寶戎馬一生,因傷病故;尉遲敬德幾乎參與了李世民的所有戰場,74歲壽終正寢。
自古帝王都多疑。李世民也是如此。
但他沒有放縱自己去懷疑下屬,而是戰勝了自己內心的狹隘,敢于用人放權,所以才有了這一段君臣佳話,才有了貞觀之治。
很多時候,困住一個人發展的,不是外界的環境,而是內在的格局。
放下內心的狹隘,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為寬廣的視野去考慮和看待事情,才能把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即位後,李世民更加勤勉。
他在弘文殿旁設弘文館,收集經史子集四部書二十餘萬卷存于其中,
又遴選多位精通學術之人,在原本的官職上讓他們兼任學士,在弘文館內輪流值班。
李世民在白天聽政之後,就去到弘文館,與他們一起再進行討論,商榷政務。
但他覺得這樣還不夠,為了能夠更好地管理國事,他把奏章貼在寢宮的牆上以方便查看,
又把官員們的名字寫到屏風上,記下他們的善惡事蹟,好做到知人善用。
李世民很清楚,無論什麼事,想要做好,都要花時間,下苦功夫。
政事如此,軍事也是如此。
登基不久後,李世民將各衛將士集中在宮中,告訴他們說,現在我不讓你們修築宮苑,而要練習射箭技術。
沒事的時候,我做你們的老師,有事的時候,我做你們的將領。
這樣中原的百姓就能過上安寧的日子。
然後他每天都帶著數百人在宮殿內練習,教他們射箭,親自測試他們的訓練成果。
成績比較好的還會得到各種賞賜,他們的將領考核成績也會提升。
在這樣的氛圍中,將士們每日自強自勵,幾年之間都成為了精銳之士。
雖然說亂世出梟雄,但李世民能獲得後來的成果,和他的勤奮是分不開的。
很多人說「時不我與」,不過是不夠努力。
一勤天下無難事,一懶世間萬事休。
戰勝自己的懶惰,你會發現,自己的人生比想象中順利許多。
隋文帝在位時,喜好享樂,勞民傷財,因此才引得諸多能人揭竿而起,興兵起事。
李世民深知「徒益其奢侈」乃危亡之根,于是從掌管政務之初,就頒佈了一系列的措施,限制過度奢侈。
先是釋放掉了宮中豢養的各種飛禽走獸,罷停各地進貢的奇珍異寶,放3000宮女出宮。
破除舊有厚葬習俗,克制自己對于樓宇享樂的欲望。
曾有人向他進言,說近日現陰雨連綿,宮中地勢低窪,希望他為自己建一個閣樓來住。
李世民回答說:「自己有關節病,本來就不適合住在底下潮濕的地方,但興建樓閣,花費太多。
漢文帝也曾想興建承露臺,但因為花費太多作罷,自己德行不及漢文帝,花費怎麼能超過他?」
對內,李世民克制自己享樂的欲望;對外,李世民控制自己掉追求功名的欲望。
初登基時,突厥肆虐,李世民為了安撫民生,選擇了議和。
但到了貞觀元年秋天,東突厥日漸衰敗,有朝臣勸他出兵和突厥一戰。
沒有帝王能抵擋得住開疆拓土的功勞,尤其是在本國實力漸強,而敵國日漸衰敗的時候。
李世民也很心動,但戰事一起,什麼時候能夠結束難以預估,朝臣們也因此分為了兩派,爭執不下。
他猶豫了很久,最後採納了長孫無忌的建議,放棄出兵,以避免勞民生財。
李世民曾說:
「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
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大唐盛世,豐衣足食,路不拾遺。
「有欲者累,寡欲者安,無欲者強。」
欲望過多,會耗費人的精神體力。
因此,才要學會控制欲望,抵禦誘惑,豐富內在,知足知止。
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外界所迷惑,進退有度,走向成功之路。
李世民在位期間,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因此常常收到許多反對他決策的奏章。
他想要修築洛陽宮以備巡幸之用,被給事中張玄素勸阻。
之後不久,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又上書此事:
修洛陽宮,勞頓百姓;收地租,加重數額;現在的女子都喜歡束高髻,這都是受到宮中的影響。
連束高髻都要上書指責自己,李世民有些生氣了 。
他召來房玄齡等人,問他們說:皇甫德參是不是想要他不奴役一個人,不收一鬥地租,宮女不留頭髮才能滿意?
魏征勸他:上書的言辭不激烈就打不動君主的心,所以狂夫之言,還請選擇的去聽。
李世民覺得言之有理,不僅沒有怪罪皇甫德參,還下令獎賞了他。
幾日後,魏征又再次上奏,說他的包容心大不如從前。李世民于是再一次賞賜了皇甫德參。
魏征一生廷諫了200多次,很多時候會在朝堂之上直言皇上的過失,難免會有惹怒皇上的時候。
而李世民最生氣也不過回到後宮裡和皇后說一句:會須殺此田舍翁。第二天依舊聽取魏征的建議。
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能成大事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生活,難免會有忠言逆耳,諸事不順的時候,如果事事依從情緒而行,那恐怕最後只會一事無成。
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李世民的一生,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
克己復禮。
戰勝自己的狹隘,招攬四方人才,于是猛將如雲,重臣如雨。
戰勝自己的懶惰,勤政勤學,才有了朝來賀的貞觀之治。
戰勝自己的欲望,不被外界所迷惑,因此貞觀年間國富民安。
戰勝自己的情緒,才有了忠臣強諫的千古佳話。
正如他自己所說,君王的憂慮,從不來自于外在,而是來自于自己。
超越別人,只是一時的功課,超越自己,才是一世的功課。
唯有不斷的戰勝過去的自己,才能創造出更好地未來。
願往後的日子裡,不為外物所惑,不內在所困,日有進益,走出自己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