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分水嶺。
在「三家分晉」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在相當程度上促進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人,其實是一位普通的小人物。
他就是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趙襄子與張孟談的故事。
三晉風雨春秋沒,一秦襲來戰國仇。
自平王東遷,天下禮樂崩壞,周王朝權威不再,已無法管控天下諸侯。
各地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
西元前636年,被迫流亡在外的晉文公,在秦穆公的支持下返回晉國。
為了更好的管理國家,晉文公設立了三軍六卿制,將軍政大權,盡賦卿家。
這種方法,雖幫助晉國一躍成為春秋霸主之一,可也為之後的主弱僕強,反客為主埋下了隱患。
晉平公以後,六卿權力逐漸被趙氏、韓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把持,史稱「晉國六卿」。
不久之後,六家中的兩家范氏和中行氏相繼失勢,其勢力范圍和領地被其他四家瓜分。
剩下的四家以智氏勢力最為強大,把持晉國朝政,因此經常欺負其他幾家。
智氏到了智襄子繼位後暴露了其暴虐無道的本性。
一日,智襄子和韓康子、魏桓子在藍台舉行宴會。
他故意戲弄韓康子,同時又侮辱韓康子的謀士,想要以此探得他們的底線。
隨後,智襄子更加得寸進尺,向韓、魏、趙索要土地,借此削弱三家。
韓、魏因為實力不夠,只能獻出封邑。
而趙氏與智氏之間早有間隙,智襄子曾侮辱過趙襄子,還趁著酒勁毆打過他。
但這些,趙襄子全都忍了下來。
他認為身為儲君,當有忍辱之志。
但在智襄子看來,趙襄子就是個膽小懦弱之人,對于這一次的索要,智襄子勢在必得。
可萬萬沒想到,趙襄子一口拒絕了他的要求。
趙襄子明白,一味忍讓妥協,從不會換來尊重與和平,換來的只有得寸進尺與變本加厲。
智襄子見軟弱無能的趙襄子,竟敢違抗自己的命令,勃然大怒,遂親自率軍,挾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此時趙襄子的謀臣、促進三家分晉的重要人物,張孟談出場了,他建議趙襄子退守晉陽。
張孟談知道趙襄子的性格,知道他看似容忍一切,可面對敵人,他骨子裡的烈性,讓他不會輕易服輸。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哪怕這場戰役,眾寡懸殊,獨木難支,張孟談也會陪著趙襄子,與智氏周旋到底。
晉陽雖小,卻固若金湯。
其父趙簡子臨終前就曾說過,危難之時,「必以為歸」,晉陽城便是趙氏最後的依靠。
然而,趙襄子初到晉陽,卻發現此地雖城堅池固、糧庫充實,可夠防禦敵人的武器卻太少。
他急忙找來張孟談商量,無有箭矢,怎能抵擋敵人來襲。
張孟談出謀道:
「城裡的牆壁都是用丈余高的楛木做成,硬度更甚于竹;而宮殿支柱又是用銅鑄而成,這些都是製造箭矢的材料。」
一番謀劃,徹底打消了趙襄子的顧慮。
趙襄子以城之固,據地之險,阻擋智、魏、韓聯軍攻打,使其三月不能攻克。
智襄子也很是鬱悶,他知道這是攻伐趙氏的最好時機,倘若半途而廢,自己必定威信大跌,吞食晉國的計畫也將破滅。
于是,智襄子派韓、魏圍困晉陽城,想要困死趙襄子,可一年過去了,對方仍無投降之意。
智襄子見趙襄子堅決不出,于是掘汾河之壩,灌水入晉陽。
當時智襄子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今天才知道,原來水也可以滅亡他國。」
韓、魏君主聽後面面相覷,相互肘抵履跗。
他們知道,趙氏滅亡後,下一個就該是他們了。
智伯瑤既然可以用晉水淹晉陽,那麼也會用汾水灌安邑(魏都),用絳水灌平陽(韓都)。
二人雖未明言,但是已感覺到,危機來臨。
水火無情,趙襄子真正陷入了絕境之地。
《戰國策》記載:
「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卒病羸。」
若再無他法,趙襄子只能開城投降,以保全城中百姓將士。
張孟談知道趙襄子的糾結,事到如今,他決定孤身犯險,去往敵營遊說韓魏。
若是多疑君主,這個時候定會懷疑臣子借機投靠敵人。
可趙襄子從來沒想過張孟談會背叛自己,這是彼此間的信任,也是一種士為知己般的心照不宣。
路遠見人心,患難現真情。
只有遇事以後,才會明白,誰究竟是最可靠的人。
張孟談不僅有夜入敵營的膽色,亦有說服韓魏的口才。
他一見二君便直抒胸臆:
「現在智氏和你們一起攻打趙氏,趙氏亡了,下面就該輪到你們了。」
「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如今二人心中危機叢生。
張孟談趁熱打鐵,開始用利益來綁住二人。
若趙氏勝,則趙、韓、魏平分晉國;若智氏勝,韓魏不但一無所獲,還會丟失百里土地,甚至最後被智氏吞併。
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張孟談並不擔心韓魏不答應,因為這是陽謀,是大勢所趨。
就在韓魏二君意動之時,張孟談又為他們吃下一顆定心丸。
「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這個計畫只有我們三人知道,哪怕計策不成,又會有誰知道。
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誘之以利。韓魏最終答應了張孟談的謀劃,決定反水。
雙方合作談成後,張孟談在回去的途中遇見了智襄子叔叔智果。
智果見張孟談神色有異,懷疑他和韓魏兩國之間有貓膩,于是便去勸說智襄子先殺二君,後攻趙國,智襄子沒有同意,覺得是智果多慮了。
智果又勸他用重金收買韓魏二君身邊重臣,可智襄子卻覺得大勢已定,不舍錢財。
智果見狀憤而離去,甚至改名換姓,斷絕與智氏的關係。
張孟談得知此事後,怕夜長夢多,讓趙襄子開始計畫,他們決定水淹智伯軍。
趙襄子依張孟談之計,派人夜殺守堤之將,迎水入智營。
在智氏救水的時候,趙、韓、魏三面夾擊,智氏落得大敗。
其實,智氏之敗,不僅在自己貪婪,還敗在其勢之強,已威脅到晉國所有上卿的利益。
而趙氏之勝,卻勝在于人和,勝在趙襄子與張孟談之間的完美配合。
一個聽其言,一個行其事;一個以國士待之,一個盡全力效之。
正是兩個人的完美配合,才導致了這場戰役攻守之勢發生了變化。
人生在世,身邊的人形形色色,可最終能讓自己放心的人又有幾個。
什麼是搭檔?什麼是夥伴?
不就是最黑暗的時候,陪你一起等天亮的那個人。
人們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人之所以痛苦,從不是所得太少,而是欲求太多。
張孟談深知此理,于是他在穩定了趙國基業後,找到趙襄子,想要放棄功名利祿,做回一個普通人。
趙襄子自然不願意,一是這樣的賢臣怎能隨意舍去,二是搭檔若走,心中著實不忍。
可是張孟談認為,自己功勞太大,名聲太顯,已有壓過君主的趨勢。
所謂功高不蓋主,居功不自傲。從古至今,從沒有臣子功勞和國君一樣,還能長久的。
君臣之情,張孟談不想因事而滅;而並肩之誼,他也想儘量保留,留給他的,也只有功成身退。
當張孟談說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時,趙襄子知道,他去意已決,不可挽留。
張孟談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
三年後,韓、魏、齊、燕四國背棄盟約,共謀伐趙。
危急關頭,趙襄子想到的第一個人,便是張孟談。
兩人之間的默契,讓他知道張孟談必定會竭盡全力相幫。
但此時張孟談已隱退,且分身乏術,無法同時前往四國。
于是他派兩子和妻子,全家一同出動,一人一國,分別遊說四國,
最後四國彼此懷疑,聯盟便不攻自破。
張孟談三年不問政事,趙襄子還對其如此依靠,不僅僅因為是主臣關係,在他心中,彼此是搭檔,更是夥伴。
時隔千年,白雲悠悠。
當年的春秋往事已逐漸消散在歷史長河中,但趙襄子與張孟談的傳說,仍隨著「三家分晉」的故事,在輪回中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