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養成了一個固化概念,叫做【非黑即白】
我們判斷一個問題的對錯,都是把事物歸類為黑白兩部分,但是這種思考往往往是錯誤的,很多事情面臨著復雜的背景,復雜的環境,並不能簡單的規劃為對和錯。
那一些非常過度果斷的判斷方式,往往過度簡化了復雜的環境。
就好像很多在判斷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直接忽略復雜的背景因素,單純的用片面的方式和結論去對待,從而導致了過度果斷的誤區。
你永遠要明白一個概念,就是任何事物除了你表面看上去簡單的一個結論和呈現之外,最重要的是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多潛移默化的存在和影響。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一個非常聽話的小朋友在學校裡打人了,打了其他同學,那麼他的行為一定是錯的,很多人也會批評這個小孩。
但是我們卻沒有想過,在小孩的這一行為背後存在著很多的因素:比如,可能是因為其他同學經常欺負他,積怨很久,這一次終于忍受不了,爆發出來,揍了那個學生一頓。
如果你輕易的把這件事情的所有原因,都歸咎于這一個打人的小孩,那麼對于打人的小孩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傷害。
所以要具備一種「灰色思維」,灰色思維就是不要輕易的把事物極端化,綜合多方面的角度去考慮,綜合它的背景以及形成原因,這樣才會避免自己過于果斷而產生錯誤。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個職員在一家店鋪打工,拿著一樣的薪水,過了一段時間,B職員的薪水青雲直上,另外一個A職員的薪水卻原地踏步。
這個A職員就不滿意,就問老闆什麼原因?
老闆聽了他的埋怨之後也沒說話,就佈置給兩個職員同一個任務,讓他去集市上面一趟。
A職員從市場回來之後,老闆問他:「今天集市上賣了什麼東西?」
這個職員就說:「只有一個老頭拉著一車白菜在那裡賣。」
老闆又問他:「什麼價格?」
這個職員又慌忙跑到集市上,然後回來對老闆說:「價格是兩塊一斤。」
老闆又問他:「我想買200斤,那個人有足夠多的貨嗎?」
他又第3次跑到集市上,問清楚數量之後又跑回來,老闆就對他說:「好吧,那你坐在旁邊別說話,你看看B是怎麼做的。」
老闆就對B職員說:「你去市場上面一趟吧。」
過來一會兒B職員回來了,告訴老闆說:「現在集市上有一個人在賣白菜,兩塊一斤,他這一車有100斤左右,家裡面還有好幾百斤,如果需要的話,我已經留下了聯繫方式,隨時可以去他家裡面直接拉貨。
」這個時候老闆轉頭對A說:「你看到了嗎?這就是你們之間的區別。」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就是要「自主決策」,在老闆沒有考慮到的層面就提前行動,把事情都規劃到一個合理的層面。
也就是要比老闆想的多,這個道理告訴我們的就是先發制人的道理。
在這一個故事之中,還有一個續集,也是這兩個職員和老闆的故事。
有一天老闆和一個客戶吵架了,就特別生氣,讓A給客戶發一封解約的郵件。
可是過了一夜之後,這個老闆突然對A說:「真是糟糕,我不該那麼意氣用事,如果失去了客戶,公司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個時候A開心的對老闆說:「我知道你會後悔,所以就沒有發郵件。」
老闆愣了一下,也沒說話。
過了一段時間,老闆想提升一個助手,老闆思來想去,就用了B職員,這個時候A職員又不服氣了說:「你告訴我,讓我多考慮一些,我比你想的多,為什麼現在升職還是沒有我的份。」
老闆說:「你是一個特別好的員工,但是我需要的是一個靠譜,能做好本職工作的人,你現在在這個職位非常優秀,但是如果做助手,我需要一個更可靠的人。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不要有太多的花花腸子,做好本職工作就夠了。
這兩個故事的道理顯然是相悖的,但是在不同情況下,兩種道理同樣成立,並且還讓很多人心服口服。
這兩個故事所表達的任何一種道理,在某些條件下雖然成立,但是都非常片面,並不能在廣義的角度存在。
就好像我們在生活中聽到的很多話,有的人告訴我們做事要圓潤變通,而有的人告訴我們做事一定要剛直,如果有一絲僥倖的圓滑,那麼就是對于人生信念的褻瀆;古人說「鐵杵磨成針」,也有人告訴我們路走錯了要及時回頭,堅持沒有任何意義;有人告訴我們要學會寬容別人的錯誤,也有人告訴我們,善良需要帶有鋒芒。
到底什麼樣的道理才是對的,到底什麼樣的概念,才是我們應該秉持的。
其實在事物之中,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答案,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灰度思維」,不偏向于黑和白,而是在不同的角度下,秉持不同的概念,使用不同的思想去對待這一些事情,才會不失偏頗,讓自己的人生達到一種合理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