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發人深省的「達克效應」: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自以為是

佩珊 2022/10/06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類人:

他們極度自信,自以為是,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

他們常常指點江山,好為人師,評價別人都是貶低的話語;

他們不僅意識不到自己身上的缺點,還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高于常人……

「達克效應」恰到好處地詮釋了這一類人——

能力欠缺的人往往在欠考慮的決定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無法辨別錯誤行為,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

他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自以為是。

認知水平越低,越狹隘

小京跟同事一起搬家偶遇張姨,張姨打聽小京婚戀狀況,并問到:

「這房子肯定你是租的吧?這高檔小區的房子可不是誰都買得起呢!」

小京微笑點頭,張姨于是炫耀自己兒子為方便照顧她,買了前后樓的房子。

張姨離開后,同事感到不平:「這房子明明是你買的呀!為啥要默認是租的?」

小京說:「她的天地就只有那麼大,在乎的事情無非就是那些。如果她真的是關心我、盼我好,又何必這樣問呢?沒必要跟她解釋太多。」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夏蟲不可以語于冰。

有的人總以為買了奢侈品去過西餐廳就是見過世面,認識幾個開豪車戴名表的大哥就是有人脈。

他們自以為是,一點點成就便沾沾自喜,張揚得滿世界都知道。

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停留在消費主義的物質層面,見過的東西越是少,越以為自己見到的是最好的。

一個人若身處隧道,他看到的只有前后非常狹窄的視野,當車駛出隧道,視野才會開闊起來。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眼界越窄,習慣處在「隧道」之中看待事物,內心狹隘又傲慢。

有一次,蘇軾去王安石家中拜訪,趕上王安石不在屋內。

蘇軾碰巧看王安石新詩中一句「黃犬花心臥,明月枝頭叫」,不免冷笑道:大黃狗豈能落在花心?明月又怎能鳴叫呢?

于是他大筆一揮將詩改為「黃犬花蔭臥,明月枝頭照」。

后來,因為政見不一,身為宰相的王安石彈劾了蘇軾。

蘇軾遭貶流放途中,發現在偏遠地區,竟真的有一種小昆蟲叫「黃犬」可以臥在花心,而且當地人還喚一種夜里鳴叫的鳥兒作「明月」。

他恍然大悟,后悔自己目光狹隘,誤解了王安石。

不開闊視野,不增長見識,做了「井底之蛙」還自鳴得意,腳下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狹隘與偏見會令我們陷入自卑與自傲的偏激之中,看不見許多更有用的東西。

認識水平高的人,豁達通透,內心豐盈,見識越多越低調,因為他們了解這個世界一山更有一山高。

認知水平越低,越固執

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局限本就很難,更可怕的是有的人還非常固執,以為真理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越固執越容易當局者迷、盲目自信,往往你給了再真心的建議,他也聽不進去。

年初有5名驢友想闖西藏岡仁波齊,其中1人在小紅書留有筆記:

「兩天狂奔1200公里,本地人都勸我們不要上山,卓瑪埡口雪深過膝,來都來了,不去豈不是很遺憾?」

他們不顧氣象部門的風雪預警和當地公安、輔警、群眾的多次輪番勸返告誡,因為固執一次次浪費了活下來的機會,最終2人遇難,3人受傷,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正如羅翔老師所說: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擁有一種莫名奇怪的勇氣和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容易產生通過以往經驗進行判斷的路徑依賴,缺乏張力,思維固化。

電視劇《幸福到萬家》中的王慶來就是這樣缺乏變通的人。

媳婦何幸福進城后積極找工作、學法律、學開車,進步很快,而他卻一直原地踏步。

何幸福勸他試試找工作,他不肯,覺得自己只能種地,還偏執地認為別人都瞧不起他。

后來弟弟和幸福介紹的工作都被慶來搞得一團糟,他還強調自己這輩子趕不上何幸福,提了失婚。

王慶來混得不如何幸福,很大原因在于何幸福能不斷學習城里人的思維方式,給認知升級,而王慶來則自我設限,導致差距越來越大。

漢代《鹽鐵論》中有一名句: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意思是聰明人往往會根據時機的不同而改變策略,智者會伴隨著事物發展變化而制定相應的方法。

愚笨的人才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只認死理,爭著去撞南墻。

作家李筱懿曾說:「很多人的認知水平之低,都不值得咱們生氣,所以對方水準越差我就越客氣,想辦法還自己一個清靜。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真正的高手欣喜于不斷發現新事物、新觀念,修正精進自己。

他們追求站得高看得遠,用更多的精力來提升自身,不屑于意氣之爭,行動上見真章。

提升認知,才是真正的睿智

1.認識自己的內心,對自身行為有覺知

有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人們對像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會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這意味著認識自我是最難的。

遠離狹隘膚淺、自視甚高,從正確地評價自己開始,認識自我是提升認知的前提。

郝蕾在訪談《十三邀》中曾提到,好的演員應時時刻刻保持一份「覺知」,就是時時有另外一個自己在觀察「我」,從客觀的角度看清自己的斤兩。

見天地眾生之前,應先見自己。只有清楚認識自己的內心,保持清醒的覺知,可以避免我們從自以為是的角度衡量自身和他人。

2.認識別人的想法,傾聽不同的聲音

不以自我為中心,打開自己傾聽外界的聲音,是提升認知的關鍵。

斯坦納定理告訴我們:在哪里說得越少,在哪里聽到的就越多。

只有很好聽取別人的,才能更好說出自己的,汲取比自己厲害的人的思維方式。

傾聽是最低成本的付出,換來的卻是尊重和新鮮的思路,一個妄自尊大夸夸其談的人,必然沒有令人舒適的傾聽者得到的多。

3.強化改變現狀的意愿,給認知升級

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建議我們,每天睡覺前唯一要考察的一件事是:

你有沒有持續地變好?今天是否獲得了一點昨天沒有的東西?

我們習慣了圍繞自己的舒適區打轉,給認知升級首先需要承認自己的局限性,并有打破認知界限的勇氣。

只有對外界的知識有足夠的渴求,不怕被人笑話,向上求教、向下兼容,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彌補一二。

看待問題的方式決定了你在哪個層次,找到改變現狀的驅動力,才有突破自己所在認知層次束縛的可能性,實現自我迭代。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是自以為是,認知水平越高的人,越是虛懷若谷。

相對于我們已經知道的事物,我們的「不知道」更應該被認真對待。

在弱者面前炫技,只會獲得些許滿足,被強者的認知碾壓,才能帶來真正的痛快。

認知的開闊,是我們行走于世間的底氣。

共勉。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