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父輩就教育我們,做人要爭口氣,別丟了臉面,所以我們身邊很多人都非常「愛面子」,甚至為了保住所謂的「面子」,不惜一切代價。
到底什麼叫「面子」?估計沒多少人能真正回答得出來,因為不同的人對面子有著不同的定義。有些人認為外出講排場叫有面子;走到哪都有一堆人圍在身邊叫有面子;吃穿用度非常奢華叫有面子。
仔細品讀下來,會發現這些所謂的「面子」全是做給別人看的,真實的情況只有自己知道 ,甚至不能為人所知道,只能用盡全力偽裝,才有了「死要面子活受罪」一說。
我曾經在一個20人的小型創業公司工作過,老闆貸款300萬創立了公司。創業初期,公司基本沒有啥盈利,本應該節衣縮食,艱苦創業。
可是老闆就因為自己是「老闆」,不管什麼情況下,外出吃飯必去高檔餐廳,出門必帶專職司機,招待客戶必喝茅臺。他貸的300萬,有100多萬拿來買了輛專用豪車。
每個月都見財務大姐愁眉苦臉,招待費用一直超標。3年后,公司負債累累,老闆到處找人借錢,連曾經在公司工作過的前員工都被他借個遍。
即便這樣,他在人前依然保持著高消費習慣,直到最后公司關門倒閉。
如果說開公司要面子,還有借口說是為了讓生意場上的人覺得公司有實力。那普通人的生活還死要面子,由此帶來了不幸,只能感慨一句「自作孽」。
三伯失婚了,現在年近60了,依然單身。
三伯是退伍軍人,特別看重戰友情。只要有戰友來他的城市出差或者旅游,三伯都會盡地主之誼,請戰友們去當地豪華餐廳吃飯,有時候一請就是連續好幾天。
三伯在一家地產公司做安保經理,一個月工資也沒多少,每次請客吃飯都要花掉他大半工資。有時候戰友帶著家眷一起來,光請客吃飯就要花掉三伯一個月的工資。
三伯母對此特別有意見,可是三伯說她是頭髮長,見識短,這點錢怎麼比得上戰友情,他要是太摳門,面子過不去啊。
因為三伯當過兵,又當上了經理,村里很多人都覺得他很能干。大事小事都會來找三伯幫忙,來求幫忙的人自然嘴上全是好話一套又一套,三伯很是受用,出于面子,基本上不論啥忙,他都應承下來。
一開始村民只是讓三伯幫忙做點事情,也就是出出力,三伯的休息時間基本都花在幫人做事上了。
后面開始有村民向三伯借錢,到也不多,千八百塊的,三伯都很爽快地借出去了。錢大多都是有去無回,他被人說小氣,畢竟金額也不大,都不好意思去要。
三伯母很是憋氣,覺得自己怎麼嫁了這樣窩囊的男人。
之后,一個戰友打電話給大伯,說自己生意遇到困難,想找三伯借8萬周轉一下,三伯二話沒說就給戰友打了過去。
這筆錢可是三伯、三伯母一起辛苦多年攢下來的,準備以后給兒子結婚用。可是三伯都沒和三伯母商量一下就借出去了,三伯母非常生氣,三伯卻毫不在意,說戰友都開口借錢了,自己不借給他,面子上過不去。
戰友公司最后破產了,借出去的錢打了水漂。三伯母實在受不了三伯為了面子的「大方」,一怒之下與三伯失婚了。
要面子本身沒有錯,但前提要建立在量力而為之上,如果超過了自己的承受范圍,要面子只會給自己帶來苦惱。
作家亦舒曾說:
「面子是一個人最難放下的,又是最沒有用的東西。」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對面子這事,往往是拿得起,放得下。
很多時候,當我們放下面子,變得「不要臉」,就會發現生活過得更加自在。
閨蜜曾經和我多次吐槽她的老闆娘非常摳門,老闆娘夫妻兩人一起創業,公司雖然不大,但發展地還不錯,10年前兩人的公司就能實現年凈利潤300萬,可以算是有錢人了。
可是老闆娘拎的是路邊攤買的10元錢的小布包,穿的用的都是網上淘來的便宜貨,她壓根不在意這些東西,愿意花錢去上英語外教一對一指導課,愿意給女兒報馬術課、高爾夫課程。
她每天到辦公室就分析公司銷售數據,與客戶聯絡,處理公司內部的事情,老闆則在外面跑業務,夫妻搭配非常默契。
只有正規接待時,她才穿上價格不菲的職業正裝,陪同老公一起出席。多年過去了,公司已經從10人,擴展成300人的公司,業務也越做越大。
有時候面子是做給別人看的,里子才是自己真正享受的東西。
懂得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不為了虛假的面子而消耗自己,這才是一個聰明的人做的事情。
事實上,真正的面子不是打腫臉充胖子,別人就能給你的。當你有真正實力的時候,你不需要求,面子自然會有,當你啥都不是的時候,面子一文不值。
任正非穿雙普通布鞋,難道會有人嘲笑他老土?估計只會說他懂得節儉。因為別人看到的是他的實力,而非一些身外之物。
劉德華還是個無名小卒的時候,曾經有機會和林子祥參加《投奔怒海》的拍攝,路上坐車無聊,有人提議唱歌。
劉德華立馬站出來,自告奮勇給大家唱歌。
所有人心里都在嘲笑他,居然敢在林子祥面前班門弄斧。
劉德華毫不在意,還對林子祥說希望能給他指點一下。歌唱完,林子祥對這個后生仔有了印象,讓劉德華有機會就去錄音棚找他。
也許當時這只是句客套話,可是劉德華卻真的經常去林子祥的錄音棚,請求指導。就這樣,在林子祥的指導下,劉德華也成了一代天王。
他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曾自嘲說自己當時臉皮真夠厚的。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越不把面子當回事的人,活得越自在,機會也越多。
聰明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會因為「面子」兩個字就束縛住自己。看到機會,他們一定會主動出擊,毫不在意會不會丟臉,就算最后真的出糗了,也會從這事中吸取有用的經驗,讓自己快速成長。
而這一點往往成為成功人士和平庸者的分水嶺。
愛面子不一定是壞事,用得好,可以督促人努力向上、奮發圖強,逼迫自己一步步向上爬,獲得更多人的尊重,既有了「面子」,也有了「里子」。
我們常說的「愛面子」往往是個貶義詞,因為很多人對如何去「愛」面子,常常把握不好度。
實際操作下來就是為了面子,去掩蓋事實的真相,逃避現實。
寧愿委屈自己在家啃方便面,也要在外裝成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
心思用在了如何撒謊,如何遮掩上,哪還有多余的精力去改變自己,讓自己的里子真正配得上裝出來的面子。
正如一塊漂亮的毯子,下面蓋著的是一堆垃圾,還是黃金,只有你自己知道。
一旦被掀開,是羞愧還是驕傲,一切取決你自己。
李嘉誠曾說:
「當你放下面子賺錢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懂事了。當你用錢賺回面子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成功了。」
面子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擁有能與之相配的里子。
如果能放下追求面子,臉皮厚點,轉而尋求個人的成長,用不了多久,你會發現你的面子也越來越大。
一生很短,學會放下不必要的面子,才是真正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