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有些鋒芒,不必盡露

佩珊 2022/01/16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首《臨江仙》拉開了《三國演義》的序幕,也在中華人的心中種下了一腔魂牽夢繞的壯志豪情。

當我們沉浸在小說波瀾壯闊的大時代,煮酒品茗,笑看天下英雄的時候,沒有人會想象得到,那個寫下《臨江仙》的大詩人,那個頂著「大明第一才子」頭銜的大文豪,會在淒風苦雨中走完餘生。

他就是  楊慎

他是大明輔政大臣楊廷和的兒子。

他是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的得意門生。

他是明朝狀元。明朝三大才子,江南才子唐伯虎與他相比,也遜色許多。

他以風華絕代之姿入世,一曲《臨江仙》成為千古絕唱,而楊慎的名字卻在歷史的風煙中漸行漸遠。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也許只有讀懂楊慎,你才能真正讀懂這首詞……

開場驚艷

楊慎,四川成都人,一家世代書香。

這世界上有一種人,明明比你天賦高,比你家庭好,可偏偏比你還要努力,那麼楊慎,就是這種人。

他博聞強記,發奮苦讀。

十一歲,以詩成名。

十二歲作《吊古戰場文》,「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一聯技驚四座,成千古名句。

十三歲時,名滿京城,受大學士李東陽稱賞,「令受業門下」,並昵稱其為「小友」。

二十一歲參加科舉,要不是一場無妄的火災燒毀了他的試卷,早就金榜題名。

但是楊慎說沒關係,下次我考得更好。

于是,三年後他狀元及第,成為明代二百七十餘年間四川唯一的狀元。

西元1511年,楊慎進京考試,殿試第一。

高中狀元後,24歲的楊慎被任命為中央政府的秘書(翰林院修撰),從此正式登上了大明朝的政治舞臺。

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此時的他,由于特殊的身份,交結了很多當時的文壇大咖。

更難得的是,因工作需要,楊慎有大把時間泡在中央檔案館(皇家秘閣),從而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

幾年下來,楊慎的行政工作能力及文學創作水準突飛猛進。

《明史·楊慎傳》說:「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

國學大師陳寅恪讚歎道:「楊用修為人,才高學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與此同時,其父楊廷和忍辱負重若干年,終于擊垮了禍國殃民的大宦官劉瑾集團,已經出任了內閣首輔,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楊慎的前半生抓了一手好牌,他的人生基本上圓滿了。

他爹楊廷和和他老師李東陽,都是位極人臣的內閣首輔,他是大明的狀元,大明的才子,有錢有權有才,是政壇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前途不可估量。

可是俗話說,上天給你打開一扇窗戶,就會給你關上一扇門。

楊慎成名太早,又迅速進了明朝核心機構,缺少了生活和工作歷練,難免恃才傲物,盛氣淩人,惹禍上身。

中年困頓

明武宗正德皇帝是歷史上最為荒淫的皇帝之一,不僅在京城專設「豹房」供淫樂,還經常大張旗鼓地挾妓而遊,滿天下地尋找刺激。

囂張的時候甚至一路奪人妻女,儼然成了當時全國最大的流氓頭子,文武百官黎民百姓敢怒不敢言。

這時候,楊慎還是官場上的菜鳥,年輕氣盛的他不顧旁人勸阻,當著皇帝的面指著鼻子罵他「荒唐頑劣」

正德皇帝不聽,他直接撂挑子不幹,炒了大老闆的魷魚,跑回老家閉門苦讀。

瞧,大好前程說放棄就放棄。

那時候,楊慎的父親貴為帝師,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照說楊慎你有權有背景又有能力,完全可以選擇蟄伏,然後找準時機大展拳腳,搞不好就是下一個政壇傳奇。

可偏偏有一百種變通的方法,楊慎卻選擇了最沒有轉圜餘地的那一種。

楊慎的運氣不錯,沒過幾年荒淫無度的正德皇帝就把自己「作」死了。

楊慎再次被召回京城,年僅34歲的他當上了14歲的嘉靖帝的老師。

望著眼前這個恭敬地向他行師禮的少年,楊慎的臉上露出了難得的微笑。

因為有正德帝的「前車之鑒」,生怕嘉靖皇帝重蹈覆轍。楊慎不敢有絲毫的怠惰,對其要求異常嚴格。

楊慎常借講書之機,聯繫朝政旁敲側擊,教育開導嘉靖帝。

今天說朝廷裡的那個誰誰誰貪贓枉法,明天又借典故論某個大臣尸位素餐,尤其是經常給嘉靖帝灌輸聖人之道,讓他學習自省。

可惜嘉靖帝不是一個明君,他楊慎自然也做不了名臣。

在嘉靖帝看來,你楊慎就是「拿著雞毛當令箭」,我一個皇帝用得著你在我面前指手畫腳嗎?

于是,性格耿直的楊慎既失歡于帝心,又結怨了權宦。

但是,對此他渾然不覺,依然我行我素。

嘉靖帝是皇室旁支,他的生父是興獻王。

嘉靖皇帝繼位後六天,便提出要為自己的父親上「皇帝」尊號,引起朝堂之上的極大紛爭,史稱「大禮議」。

為了避諱,楊慎的父親楊廷和主動辭官歸隱,可楊慎不顧父親勸阻,和領導正面硬剛。

他充分發揮自己卓越的組織才能,聯合200多名朝廷官員,跪在大殿外請求嘉靖收回成命。

並且喊出了明朝歷史上讀書人最著名的那句口號: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嘉靖惱羞成怒,把這些人拉出去廷杖,大棍同時下去,聲響震天,血肉橫飛,十六人當場被活活打死。

嘉靖不解恨,沒過幾天又把楊慎等人抬回來,又狠狠打一次「回馬棍」

楊慎因年輕,生命力頑強,不然早被打死了。

1524年,楊慎被貶到邊遠之地——雲南永昌衛。

44歲的楊慎離開京城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為這不過是一次短暫的遠行。

楊家世代帝師,只要皇帝消了火氣,即便不能官復原職,回來不過一句話的功夫。

再不濟,只要身子骨硬朗,遇上大赦,也就三年五載的事兒。

但是,皇城裡的一雙眼睛卻彎出了一道殘忍的弧度。

或許是心有所感,貶謫的途中面對著滾滾長江,楊慎寫下了那首流芳百世的名篇《臨江仙》。

人們紛紛表示從中看到了詩人的豪邁、曠達,但是我卻看到了楊慎一生的無奈。

正當壯年,本是勵精圖治的時候; 滿腹經綸,足以報效國家。但是留給他的卻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也許直到這個時候,他才明白為什麼父親當初會選擇急流勇退。

他的前半生過得太精彩,後半生墜落得也太倉促。

人世間的是非成敗到頭來,也許只不過是夕陽下的一次短暫回首,多年以後就連自己也會成為歷史裡的滄海一粟,最終讓後人笑談一場。

至于有生之年是否能夠登臨朝堂,一展抱負,楊慎早已心字成灰。

晚年頓悟

在漫長的歲月裡,楊慎始終在思考:我爹和我那麼優秀,為什麼失敗了呢?

最後,楊慎找到答案,但有些晚。

寫了一部書叫《韜晦術》,書裡說: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古今不變之理也。

楊慎充分認識到了「藏」的智慧,一個人才華能力越強,更要學會深藏。

怎麼藏呢?

楊慎說:「藏木于林,人皆視而不見。」

他頓悟了,也明白了。

做人要學會隱藏自己的鋒芒,那怕你爬的很高,也不要將自己暴露在風口浪尖,一旦受到眾人的矚目,你就會無法躲藏。

可惜人生沒有如果,也沒有返程票。

悟透了,正確面對挫折,善待每一天,珍惜每一秒,做有意義的事,成就另一個自己。

流放生涯雖然對他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是個沉重的打擊。

卻也讓他有了足夠多的閒暇時間來讀書寫作,在一展其才的同時,順便治癒自己心靈的創傷。

正如當年王陽明被貶龍場,並沒有因為條件惡劣而萎靡不振,反而思考人生,悟出了著名的理學心得,並在此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楊慎也是一樣,他在遭遇苦難時,自比屈原、李白,吟誦他們的《離騷》和感悟鼓勵夜郎友人振作起來,楊慎常常拿此類詩句自勉。

因此,他不僅沒有頹廢,反而觀察民情,為百姓發聲。

寫下了《海門行》和《後海門行》遞給雲南巡撫趙劍門,要求他體察民情,徹查強佔民田的現象。

在此期間,楊慎甚至帶領自己家的家奴和百位士兵平息了安銓、武定的鳳朝文叛亂。

常年在滇雲之地徘徊,感受獨特的人情風土和壯美的自然景觀,再加上自己為官多年的人生經歷,楊慎創作的詩文成井噴式的速度面世。楊慎的文學才華也在他被流放的時候綻放出最亮的光彩。

同時,他開設學堂,幫助偏遠的雲南人民學習文化。 悉心著述,留下2300多首詩詞,歷來受到後代名家的推祟。

只可惜,無論他怎樣努力,怎樣憂國憂民,嘉靖對他仍恨之入骨,大赦天下六次,也沒能赦免他。

楊慎被流放到雲南三十年,在這三十年裡,他只有在父親楊廷和生病和去世時獲准回過家鄉兩次。

楊慎71歲時,曾返回瀘州短住,但不久就又被千方百計拍皇帝馬屁的雲南巡撫王昺(bǐng)趕回了雲南。

據史書記載楊慎因為年老體弱,在連日奔波中病故。

楊慎去世後,因為「戴罪之身」,家人怕官家追究,只能草草埋葬。

可即便如此,嘉靖帝依舊命人開棺驗屍,師徒二人糾纏了半生的恩怨,只剩一句「青衣布袱,大為感動」。

可悲至極,也可笑至極。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生命的最後一刻,不知道楊慎是否想起了那段曾經在廟堂上橫衝直撞的時光,是否又會記起深宮裡遇見的那個叫他老師的少年?

他可曾有過一絲一毫的後悔?

楊慎臨終前曾寫下一篇《自贊》,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諒無補于事業,要不負乎君親。」

他這一生才華蓋世,忠誠善良,本該是一個時代的主角。

歷史也已經證明,作為一個文學家,他的造詣成就令人高山仰止。

奈何誤入官場,悲涼落幕。

君不見,在歷史長河中既有「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范蠡。

又有低調謹慎,不爭功勞,主動向朱元璋提出交出兵權的湯和,還有很多功臣名將。

勤學好問,博學多才,或許能贏來身後名;

韜光養晦,溫潤如玉,大概才能安于身前事。

新的一年,願我們以古為鏡,學會為人處世之道,把手中的牌打的漂漂亮亮。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