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密執安大學教授卡爾·韋克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先將一群蜜蜂和一群蒼蠅分別裝入兩個玻璃瓶中,然后放倒瓶子,瓶底都朝著窗戶的方向,接著觀察它們怎麼逃跑。
實驗結果表明:蜜蜂總是試圖從瓶底逃出去,最終累死;而蒼蠅則在瓶子里亂飛,最后從另一端的瓶頸逃了出來。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蜜蜂經驗豐富,所以認為出口都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
于是它們堅定地重復著這種「合乎邏輯」的行為,最終被自己的經驗害死。
而蒼蠅沒有經驗,于是在玻璃瓶里四處亂飛,最后卻誤打誤撞地逃了出來。
這,就是著名的「蜜蜂效應」: 你引以為傲的經驗,也許就是傷害你的罪魁禍首。
時代在快速變化,任何成功的經驗,只能證明它適用于過去。
放眼身邊,有人走出經驗的束縛,成就了一番事業; 也有人過度依賴自己的經驗,一直原地踏步。
有人曾說:真正可怕的,不是那種人人都難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深入習俗、盤踞人心深處的經驗。
人最大的天敵,是經驗主義。
你深信不疑的經驗,也許是錯的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流鼻血的經歷。
家里大人的做法,通常是先讓孩子躺下,然后找棉花之類的東西塞上鼻孔,最后再拿濕毛巾敷在孩子腦門上。
但是,科學研究表明,這個經驗是錯的。
因為流鼻血的基本原理是鼻腔內膜的微血管破裂,而我們要做的是讓鼻血流出來。
然而,人躺下去,鼻血根本流不出來,甚至還會得鼻竇炎,其他的動作也毫無科學依據。
但奇怪的是,這種方法卻流傳了好幾百年。
處理流鼻血的正確做法是:先把頭低下,然后用手輕輕掐著鼻竇的上方,等到血流出來后,再把鼻子周圍的血洗一洗。
奧普拉·溫弗瑞曾說:「制約你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太過相信經驗,反而將自己限制在狹小的空間里。
不止我們,很多專家也曾因為過于依賴自己的經驗,最終做出錯誤的判斷。
布羅德里特擁有三十年的防災應變經驗,當美國卡特里娜颶風來襲時,他根據經驗判斷,這不會給美國帶來災難。
然而,事實超過了他的預測。最終,他的錯誤決策讓美國損失了幾百億美元;桂格公司曾經通過收購多家企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此后,他們又出價17億美元并購了思樂寶公司。
分析師們認為桂格的出價比思樂寶的真實價格高了10億美元,因此并不看好這次收購。
但是,桂格的總裁太相信自己的收購經驗,沒有聽他們的建議。
這一舉動直接導致了桂格公司的衰敗。
企業如此,個人亦是,我見過抱著過去的技術,不愿意擁抱新鮮事物的人,也見過積極學習先進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人。
在這個風云變幻的時代,過度依賴自己的經驗,不敢走出舒適區的人,會逐步與社會脫節,最終喪失寶貴的競爭力。
看過這樣一句話:用舊的經驗應對新的問題,前行的腳步必然受阻。
生活中,真正的高手,往往不會停留在過去的成就上。
擺脫過時的經驗,自己的路會走得更加長遠。
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了「經驗主義」
《宋氏·趙普列傳》中有句話:「事不凝滯,理貴變通。」
意思是做事要靈活,懂得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做出不同的決定。
真正優秀的人,都是隨機應變的高手。
他們不會被原來的思想所禁錮,常常能根據不同的形勢,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常常有中彈墜毀的危險,所以他們決定對飛機進行裝甲的加強。
但是,如果整個飛機都安上裝甲,飛機會因為太重無法起飛。
后來,統計學家沃德統計了飛回來的飛機中彈機率。
結果表明,飛機的機翼是中彈部位最多的地方,而駕駛員的機艙和機尾是中彈很少的部位。
空軍們覺得機翼是飛機最容易中彈的地方,所以計劃對機翼進行裝甲的加強。
沃德卻不贊同這個想法。他認為,我們看到的飛機都是安全飛回的,并不了解失事飛機的中彈情況。
沃德大膽猜測,飛機之所以墜毀,是因為被擊中了駕駛員的機艙和機尾。
所以他主張加強修復飛機上彈痕少的地方。
最終,軍隊采納了沃德的建議,飛機中彈墜毀的機率也大幅下降。
正如洛克威爾所說:「真知灼見,首先來自多思善疑。」
普通人面對時代的快速迭代,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向沃德學習:
敢于推翻過時的經驗,跳出思維束縛,重新思考問題。
博主@英語雪梨老師,曾在網上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她,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進入某知名教育公司,成為一名英語教師。
她當時認為生活可以平淡地快樂下去。但是,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公司經營不善被裁員。
雪梨老師失去了工作,生活一下子跌入低谷。
很快,她接受了變化,接觸了新媒體,開始在網上教英語。
經過她不懈的努力,雪梨老師已經得到了很多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盡管未來依舊充滿了未知,但她依舊不懼將來,永遠保持擁抱變化的心態。
李漁曾說:「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
一個人即使目標再長遠,若是不知變通,也很難取得過人的成就。
根據經驗做事很容易,但往往會出現很多錯誤,導致嚴重的后果。
跳出經驗主義,思考問題的更多可能性,我們也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如何跳出經驗主義
生活中,那些優秀的人,往往不是因為智商高,而是敢于打破慣性思維。
他們愿意突破自己的舒適區,重塑自己的思維模式。
那麼,我們怎麼做,才能跳出經驗主義呢?分享三點建議。
1. 持續進化
有人曾說:「永遠要敢于嘗試新事物,不斷挑戰自己,對周圍的世界保持興趣。」
很多優秀的人,都樂意接納新事物。 學習新知識,你的知識體系會更加多元化;領略新風景,你的視野會更加開闊。勇敢地接納新鮮事物,在時間的復利中,便可以取得別人取得不了的成績。
2.打破信息差
在自媒體時代,我們都很容易獲得信息,但是信息差仍然存在。
而掌握別人不知道的信息,你就更容易打破思維定式,走出「經驗主義」的怪圈。
多接觸不同行業的人,你會獲得很多你以前得不到的信息。
多看你不太感興趣,但有深度的文章,你會理解以前不明白的觀點。
堅持下去,你一定可以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3.經常反問自己
孔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
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擁有質疑自己經驗的勇氣。
但許多有成就的人,都會經常反思自己做事的正確性。
如果一個人過度自信,從不懷疑自己,無論多麼努力,都還是在原地踏步。
常常質疑自己做的事是否合適,是否順應時代的發展,才會持續進步。
愛因斯坦說: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
我們所處的時代,變化隨時都在發生。你昨天引以為傲的東西,今天可能就會面臨淘汰。
能成就一個人的,從來不是經驗,而是變化。
努力探索未知的世界,是一個人成長的捷徑。
正所謂:行常人所不能行,成常人所不能成。
如果你能克服重重困難,不斷突破自己思維的局限性,幸運便會降臨在你身上。
愿你可以擁抱不確定的事物,熱愛變化莫測的世界,最終活出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