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曾經在一所幼兒園里做過一個實驗:
他找來幾十個孩子,然后讓每個孩子待在一個小房間里,房間里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了一塊棉花糖。
研究人員告訴孩子:
「如果實在忍不住想吃桌子上的糖,就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如果能夠等他回來以后再吃,就會得到另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實驗結束后,發現大多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有一部分孩子甚至沒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
只有極少數的孩子,堅持到了研究員回來,獲得了另一顆棉花糖的獎勵。
在後來的跟蹤調查中發現,能夠延遲滿足等待的那部分孩子,無論是學業還是職場,大多都很成功。
而那些控制不住欲望,不愿意等待的孩子,後來都活成了路人。
這就是著名的「糖果效應」,也稱「延遲滿足效應」。
生活中,長期主義的高手,都是懂得延遲滿足的人。
1.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人生真的不一樣
一個青年屢次創業不得志,找到一位知名富翁請教成功之道。
只見富翁請青年坐下,切了3塊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
富翁請青年吃那塊最大的,自己則選了那塊最小的。
富翁很快就吃完了西瓜,隨后拿起最后一塊,在青年面前得意地晃了晃,大口吃了起來。
吃完西瓜,富翁說道:「年輕人,剛才吃西瓜時我已經把成功的秘訣告訴你了。」
青年恍然大悟:富翁吃的西瓜雖然不比他的大,卻比他吃得多。
如果西瓜代表利益的話,富翁所得的利益自然比他更多。
現實生活中,太多的人像故事里的青年一樣,喜歡追求速成,喜歡即時滿足。
可是追求速成的結果,往往卻是——錯失了吃另一塊西瓜的機會。
個人也好,企業也罷,要具備戰略的眼光,要學會放棄眼前的蠅頭小利,才能追求到更長遠的大利。
海爾冰箱剛起步時,還是一家名不見傳的小廠。
有一次,廠里質檢時發現,有76台冰箱的質量不合格,廠長張瑞敏決定當場全部銷毀。
依照當時的市場,一台冰箱800多元,相當于一個工人兩年的工資,這批冰箱只要稍作維修,根本不愁賣。
很多員工認為可以便宜處理給廠子里的工人,不贊同張瑞敏的做法。
看到工人們這樣,張瑞敏語重心長地說:
「如果今天我把這批冰箱便宜處理給你們,就等于告訴大家可以生產這種帶缺陷的冰箱。
今天是76台,那以后呢?可能是760台、7600台。
別的廠怎麼做我不知道,但我們廠絕對不能有一台缺陷的冰箱在市場中出現。」
後來,張瑞敏帶著冰箱的制造者親自砸毀了這批冰箱,很多職工當場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自此以后,追求質量為上的精神就深深地扎根于每位海爾員工的心中,海爾集團後來榮列世界500強企業。
張瑞敏是睿智的,公司的利益雖然沒有得到即時滿足,最終卻迎來了公司的長期發展。
想要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就要具備長遠的眼光,不要因為眼前的既得利益而放棄前面更廣闊的森林。
革命先烈惲代英在《致子強弟書》中寫道:「不求近功,不安小就。」
因為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過得真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只要肯努力,踏實積累,在長期主義的得利下,也會創造出奇跡。
2.長期主義高手,都懂得延遲滿足
2021年,年僅38歲的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以356億美元財富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39名。
采訪中,張一鳴經常說到一句話:「很多人,一生中有一半的問題都是因為缺乏延遲滿足而造成的。」
想要追求長期利益,就必須克服沉迷于眼前利益的弱點。
秦末時期,為推翻秦帝國的殘暴統治,劉邦和項羽約定:兵分兩路進攻,誰先進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
最終,劉邦率先一步,攻進咸陽都城。
攻城結束后,面對秦帝國宮殿內數不盡的財富,劉邦的表現卻令人意外:
他一不準士兵強搶民女,二是將所有財寶進行封存,三是撤出自己的軍隊以免擾民;四是廢除了秦國苛法,又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
他的一系列做法,深得秦地百姓人心,當地民眾從最初的排斥改為擁護。
項羽身旁的謀士范增,了解此事后在項羽面前說道:「此人不可留也,否則必成后患。」
項羽不解,問道:「為何?」
范增答道:「劉邦,何許人也?一貪財好色之徒。如今在金錢和美女面前,卻不為所動,可見他的志向是要當天子啊!」
後來正如范增所料,劉邦最終實現了自己稱帝的夢想。
《延遲滿足》一書中寫道:「在任何一個領域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因為他們敢進窄門,愿走遠路。」
能克服人性弱點,抑制當下欲望,做到延遲滿足的人,最終都追求到了自己人生的長遠價值。
演員詠梅在剛入行時,凡事盡力而為,無愧于心,爭取演好每一個角色。
沒有演主角的機會,她就認真演好戲份里的小角色;沒有拍劇的日子,她就在家練基本功,小到一個表情、一個發音,都會認真對待。
經過20多年的努力,近50歲的詠梅終于獲得了柏林銀熊獎、金雞電影節雙料影后等一系列榮譽。
好的人生,從來都不怕遲。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演講時曾說:
「建立長期主義的價值觀。在一個巨變的環境中,唯一可以超越變化的,其實是長期主義,并不是機會主義。」
真正的高手,在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時,都是長期主義者,都知道延遲滿足,都懂得用時間換空間。
3.學會一些方法,做到延遲滿足
曾經有記者問股神巴菲特:「很多人都想變得有錢,但為什麼90%的人最終卻做不到?」
巴菲特對此這樣解釋:「因為沒有人愿意慢慢地變富。」
的確,生活中很多人知道長期主義的好處,但卻極少有人成為長期主義的踐行者。
比如在實施讀書、運動這些長期主義的行為時,能堅持十年以上的人鳳毛麟角。
一方面是因為缺少恒心和毅力,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學會好的方法。
以下三個方法,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做到延遲滿足,實現長期主義。
一、給自己找準定位
有一位作家,成名后生活比過去富裕,可他覺得自己每天卻過得不開心,便去請教一位高僧。
高僧問道:「現在的你,每天都做些什麼?」
作家答道:「有時參加商業演講,有時參加圖書推廣,有時在家寫作。」
高僧又問道:「成名以前,你的生活是怎樣的?」
作家答道:「很少外出,基本在家寫作。」
高僧輕聲說道:「你要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演說家、商人還是作家?」
聽了高僧的話,作家瞬間明白了自己要怎麼做。
從一而終地專注于一個目標,必然會更容易成功。正如拳諺所說:「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樣精」。
明確目標,集中精力,矢志不渝,才能創造輝煌。
二、培養自控力
2000年元旦,著名心血管教授胡大一,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出現了問題。
身高1.78米的他,體重達93公斤,血糖高、甘油三酯高,還有脂肪肝。
胡教授下決心要做出改變。
此后的20年里,他每天堅持日行萬步,無一天懈怠,體重下降了22公斤,如今身體各項指標良好。
像胡教授這樣能20年如一日的人太少,作為平常人,我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刻意訓練和培養。
我們可以運用一系列方法,比如目標化整為零法、每日打卡記錄法、加入社群等,只要適合自己并能長期踐行,就是最好的。
三、用好「及時強化」概念
課堂上,老師為引導孩子們愛上閱讀,會在孩子們完成了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的任務時,運用口頭表揚、獎勵小紅旗的方式,去不斷強化孩子的閱讀行為。
生活中,有些人制定了一個目標,比如1個月內完成十次慢跑5公里,在完成一半后,獎勵自己去看場電影或買件衣服,從物質上進行滿足,從心理上進行強化認可,最終促進目標達成。
這種做法,就是心理學上的「及時強化」概念。
因為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反復及不穩定性,及時反饋或獎勵,可以滋養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有力量堅持下來。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大多數人都會高估自己在一年內所能做的事情,卻低估自己十年內所能做的事情。」
生活中,許多的美好,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漫長且忍耐的過程。
不追求速成,放棄即時滿足,愿意多走一些遠路。
延遲滿足自己的欲望,做一個長期主義的高手。
制定目標后,放棄當前歡愉,增強自控能力,運用一些適當方法輔助目標達成。
當我們一步步地朝著方向努力,做到不為眼前小利所誘,經過不斷沉淀和積累,一定會在經歷晦暗苦澀后,品嘗到最后的芬芳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