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心理學:毀掉一個人的,不是貧窮,而是「有毒的」原生家庭!

2023/05/31

熱播的幾部電視劇《都挺好》、《完美關系》、《安家》等,又一次讓「原生家庭」變成了討論的熱點。 原生家庭,是指子女還沒有結婚,仍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我們都從由父母和我們組成的原生家庭中來,然后組建新生家庭,新生家庭又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

家族的理念、行為方式和處事方法等,通過家庭這個載體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家,成了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我們討論原生家庭給我們造成的陰影和傷害,并不代表我們忽略了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溫暖和愛,而是用覺知之光照亮那些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更好地化解它們。

同時,我們也要切斷原生家庭中那些負性鏈條,掌握如何為人父母的技能,為我們的孩子創造出一個美好的原生家庭。

1.我們和父母的關系可能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父母就成了影響我們最大的人,我們天天生活在原生家庭里。隨著我們慢慢長大,上幼兒園、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再到我們結婚、生子,我們逐漸離開了自己的原生家庭,離開了父母。

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是以離別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

雖然我們逐漸離開了父母,但是從父母那里傳承來的思想、想法、原則、處事方式等,卻一直跟隨著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走向社會。

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成年后的我們同別人交往并建立關系的基礎。

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系比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們的權利和自由,并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慰藉,我們長大后就會希望別人也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們,這種正面的預期使我們在成人的關系中更為坦誠且內心柔軟。

相反,如果我們從小生活在一個混亂的家庭,我們的童年充滿焦慮、恐懼、緊張和痛苦,這些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清理,就慢慢演化成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而這些負面情緒,不會自己消失,以后會影響我們的婚姻關系、親子關系和其他人際關系。

父母在我們心里種下的精神和情感的種子,會隨我們一同成長——

在有些家庭,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父母的需求、期望以及因為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而產生的內疚感會一直縈繞在子女的心間,即使父母已經去世很久,依然會深深地影響著成年后的子女。

2.幾種常見的「有毒」父母大盤點。

那到底父母的哪些行為模式是「有毒」的呢?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書中進行了深入探究,這里主要盤點以下幾種常見的「有毒」的父母。

(1)否認型父母。

否認型父母遇到事情時,往往采取「否認」這種最簡單也是最有力的心理防御方式。他們借助虛假的現實極力縮小、甚至否定痛苦的生活經歷所帶來的影響。

就像我們常說的「鴕鳥心態」,當鴕鳥遇到危險時,往往把頭埋進草堆里,以為自己眼睛看不到的就是安全;否認型父母也像鴕鳥一樣,遇到困難或者問題采取否認、逃避等方式。

他們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殊不知,否認就像情感高壓鍋上的蓋子:鍋蓋在高壓鍋上放得越久,積聚的壓力就越大。

(2)忽略型父母。

忽略型父母經常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身體和情感維護上,他們常常給孩子們傳遞的信息就是:你的感受無關緊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在和她母親溝通的過程中,我能感覺到一股深深的怨氣,她覺得孩子對自己這樣,自己也很委屈,當然,她確實委屈——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結果現在關系鬧得很僵,幾乎不說話了;有時候情緒激動的時候,孩子還給她爆粗口。

通過和她聊天我得知,他們只是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覺得給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了,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所以,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關心。

最終,母親在等著孩子感恩,而孩子在等著父母道歉,而可悲的是,最終也許誰也等不到。

(3)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常常打著「這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把成年后的子女仍然當成小孩對待,經常干涉孩子的生活。這些父母內心的潛臺詞是: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對「空巢綜合癥」有恐懼感。

操控型父母不會認為孩子獨立而高興,而是因為孩子的獨立而覺得自己遭到背叛和遺棄,他們把家長角色和自己的人格緊密相連;有的父母甚至把操控偽裝成關心,他們的口頭語常常是:「這都是為了你好」、「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正因為我這麼愛你」……

其實,這些潛臺詞都是表達的一個意思: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太怕失去你了,所以我寧可讓你生活在痛苦之中。有些父母甚至把金錢當做操控子女的有力武器,讓子女被迫依附于自己。

操控型父母慣用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等手段,善于給孩子制造內疚,引發孩子的負罪感。

即使有的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但是已經內化于成人子女心中的「父母」形象依然讓子女對父母屈服和順從,這種屈服和順從可能長時間存在。

(4)虐待型父母。

虐待型父母通常從身體、言語和行為上虐待子女。

有些父母不會把自己打孩子的暴行歸咎于其他人,而是竭力美化自己的暴行,覺得這是實現孩子利益最大化的舉措; 他們秉承這樣一種觀念:體罰是讓孩子更加恪守道德或行為準則的有效手段。

還有些父母是通過語言虐待孩子。大多數父母都會偶爾對孩子說些貶損的話,這未必就是語言虐待。 但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為人的價值進行語言層面的攻擊,那就屬于虐待了。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并不會分辨玩笑和事實、取笑和威脅。積極的幽默當然會強化家庭關系;但是貶損性的幽默在家庭環境中卻極具破壞性——因為孩子對于挖苦或夸張式的幽默還停留在字面含義上,他們很容易把父母對自己的評價當真。

受到虐待的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產生自我厭惡感,而心中的怒火又無從發泄。他們在成年后,內心依然蓄積著強大的憤怒,他們會想方設法尋找宣泄的途徑。有的甚至也會重復父母的行為,成為施暴者。

3.下面幾步,幫你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當我們討論到以上幾種「有毒」的父母時,我們的內心是沉重的。因為他們畢竟是生養我們的父母,我們怎麼能夠如此「不孝」,敢拿父母的「不是」說事?我們容易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自責之中。

可是,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它們都曾經那麼真實地存在著。

這些感受如果不能暴露在陽光下,最后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方式出現。相反,如果我們那些灰暗的感受能夠用覺知之光照亮時,它反而可以化解了。

我們討論原生家庭的初衷和目的,是為了能夠直面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陰影,然后從陰影中走出來,面對和超越那些創傷;最終,那些創傷會成為我們的勛章,照亮我們未來的路。

(1)不回避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問題和創傷。

沒有一個原生家庭是完美的,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我們要直面原生家庭曾經帶給我們的問題和創傷。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獻血」

唯有我們自己,才能夠解原生家庭之「毒」,而解藥,就是我們的那份覺知,我們的那份寬容,當然還有我們想改變的意愿和行動。

(2)釋放內心的悲痛,有效管理自己的憤怒。

當想起父母曾經對我們的傷害時,也許我們的內心五味雜陳、百感交集。我們不僅僅是采用單純的原諒去解決問題,只有當父母努力去求得我們的原諒時,這種原諒才有意義。有些父母未必會意識到他們曾經對孩子的傷害,未必有直面事實的勇氣。

所以,我們不一定非要去原諒父母,而是真正釋放自己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只有將責任歸咎于那些應該負責的人,內心的解放才能真正降臨。

我們要學會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憤怒——

第一,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憤怒情緒本身無關對錯,它只是給你傳遞出一個信號,比如你的權力正在被踐踏、你正在被侮辱和利用、沒有人關心你的需求等等;通過覺察憤怒,我們需要做出改變。

第二,表達出你的憤怒。

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表達你的憤怒:用力捶枕頭;對著惹你生氣的人的照片大吼大叫;獨自在車里或家里時,假裝和生氣的對象對話;和你信任的人聊聊你有多生氣。

第三,增加運動量。

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內心的緊張情緒。通過跑步、騎腳踏車等運動,可以增加大腦中的內啡肽,促進愉悅情緒的產生。

第四,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

不要擔心因為生氣,自己變得卑劣。告訴自己:我很生氣,我有權利生氣;這樣的感覺既沒有錯,也沒有讓我變得卑劣。

第五,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

你的憤怒也不是一無是處,它可以幫助你認清在親子關系中你愿意接受什麼、不愿意接受什麼,幫助你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

(3)保持情感上的獨立。

情感上的獨立并不意味著你要同父母徹底斷絕聯系,而是說你既是家里的一分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意味著你可以做自己,你的父母也無須改變他們原本的樣子。

你要做好「自我界定」,照顧好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時學會在照顧好自己和關心他人的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你已經是成年人了,沒有必要再像小時候那樣為父母的失誤買單,承擔本不該你承擔的責任。

(4)使用溝通技巧,和父母進行「對峙」。

在重新和父母進行修復關系時,要學會使用一些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必要的時候,可以溫和而堅定地和父母進行「對峙」

。你可以使用「非辯護性回應」,表明自己的立場。

使用非辯護性回應之前,可以先自行演練,重現和父母的溝通情景,等到真正和父母溝通時,也能夠運用的更熟練了。同時,遇到問題,要學會表明自己的立場,不再像以前那樣次次都做出妥協和退讓,放棄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

當同樣的事情發生時,你要采用新的模式和父母進行溝通、相處,必要的時候,還要和他們溫和而堅定地對峙。 無論對峙期間和對峙的結果如何,只要你有勇氣付諸行動,你就是最終的勝利者,向內心那個真實的自我又邁進了一步。

(5)給自己的內在小孩寫一封信。

給自己內心深處那個曾經受到傷害的孩子寫信很艱難,但卻很重要,因為這封信將啟動一個「重新撫慰自己」的過程。

「重新撫慰自己」

意味著你要深入自己的內心,為躲在心底的那個受傷的孩子找到一個愛他、肯定他價值的父親或母親。這位家長將通過信件的形式給這個依然脆弱驚恐的孩子寬慰、安撫和保護。

在這封信里,你給他一個擁抱,并接納他成為你人格的一部分;你可以做一個慈愛的家長,給他不曾體驗過的安慰和支持,讓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備受父母疼愛、有價值的人。

我們討論父母和原生家庭曾經給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曾經給我們帶來的負面感受,并不是要去譴責父母、推卸責任,讓父母和原生家庭替我們「背鍋」,而是要消除父母和原生家庭對我們的負面影響,通過自我覺察,讓我們內心的力量終能得以釋放。

最后,祝愿看到文章的你,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從內心生長出像種子一樣的自我力量,和父母重新建立嶄新的關系,擁有美滿的新生家庭。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