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有人拼工作能力,有拼溜須拍馬的能力。
如果你出身平凡,沒有靠山,就要篤定地按照自己的節奏走,千萬不要讓這三種人消耗你。
同事小劉,畢業于985知名院校,是一名選調生,尤其擅長做宣傳工作。
鑒于他良好的工作業績,領導將上級單位組織的前往北京開展業務學習的機會給了他。
小劉自然很是感激,學得認真,回來之后愈加勤懇苦干,很快就小有名氣,被上級單位看中,挖走了。
與小劉一同入職的小何,對此感到憤憤不平,總是不停抱怨,這擺明了就是「職場歧視」,因為他只是一所普通院校的畢業生,工作按部就班,不出紕漏。
如果沒有小劉做對比,小何定然也是「優秀」的。
對此,很多「只管閑聊不做事」的閑人,便在小何面前,有意無意地瞎說「看吧,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的。」
小何為數不多的上進心,就在這群「閑人」有一搭沒一搭的冷嘲熱諷中,被消磨殆盡。從此,嘴里說出的話,要麼是推脫責任,要麼是「有條件地接受工作」,勢利和市儈漸漸成為他身上最鮮明的標簽。
面對同齡的其他同事,還在利用業余時間考公考編,小何也是無動于衷,一方面嘲笑他們自不量力,一方面慨嘆自己「命不好」。
幾年之后,小何還是臨時工,同一批來的其他幾個人,要麼考走了,要麼成為了單位的正式職工。
小何與大家的距離越來越遠了,那些曾經打趣小何的閑人們,如今也不理睬他了,只是背后聊八卦,對小何的嘲諷更多了。
職場上,最可惡的就是這些「無所事事」的閑人,他們自己混成了「老油條」不說,還帶壞了風氣。
之所以要拉小何這樣不思進取的人下水,其實,就是想給自己找「擋箭牌」。畢竟,領導批評下屬,也只會找「臉皮薄、好拿捏」
的對象。不管任何年紀,到任何單位,都要警惕那些「無所事事」的人,不要被他們假意的噓寒問暖誆騙,更不要被他們的各種「吐槽」所誤導,他們就是巴不得攪渾一潭清水,以便讓自己渾水摸魚,還能找借口邀功請賞。
年底了,同事小雅代替領導去上級單位開會,會前,大家在一間會議室候場。
這時候,上級主管部門的一位領導就站出來「拉話」了,對這些來自基層的,具體做工作的人員,一頓夸贊,還提前透露出,給辛苦工作的各位都評了先進,也算是對大家的一個交代。
一席話,讓原本不熟悉的參會人員,個個都喜滋滋的。
小雅自然也很高興,興沖沖開完會,去領了獲獎證書。
可打開一看,獲獎證書的上的名字,不就是自己頂頭上司的名字嗎?她恍然大悟,剛才那個「拉話」的人,不過是給大家「擺了一道」而已:所謂評優評先,說白了,與工作業績和能力并沒有多大關系。
到了一定層級,「沽名釣譽者」大有人在,也是職場中最常見的生存模式。
但對于生性老實本分的人來說,他們最不屑的就是「沽名釣譽」。
《論語》中記載這樣一件事:
孔子病重,子路派弟子去做家臣,以便料理后事。後來,孔子的病好轉一些,便說:「很久了啊,仲由干這種欺騙人的事!」我本來沒有家臣,卻要裝作有家臣。讓我欺騙誰嗯?欺騙上天嗎?況且,我與其在家臣的料理下死去,倒不如在弟子你們的料理下死去。況且,我即使不能以大夫之禮來隆重安葬,難道我會死在道路上嗎?
作為「禮」的尊崇者,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合乎禮」,對這種「沽名釣譽」的行為簡直是深惡痛絕。
在職場上打拼,想要真正贏得名譽和地位,并非靠著「狐假虎威」、靠著「拿雞毛當令箭」、靠著「巴結討好」 ,都不會長久。
遠離那些成天只想要榮譽,卻不踏實做事的人,才能守住自己的心,不偏離正確的航向。
同事小吳開車有個不好的習慣,一腳踩剎車,一腳踩油門。一次和同事們閑聊,這個「秘密」人盡皆知了,小吳并不當一回事,但同事們卻一次次將這個作為小吳的糗事,肆意嘲笑。
起初,小吳還覺得很不好意思。一次修車時,特意問了汽修師傅,看是否有辦法解決。
修車師傅只說了一句,改裝一下就行,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一時間,困擾小吳的問題迎刃而解了。他也不禁反思,為什麼自己會被「帶偏」了,就是被同事們的嘲笑所帶偏的。
以此類推,工作中,很多人采取一種推諉拖拉、偷工減料的方法,很少有人像自己一樣,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對待同事,很多人從來都是「看菜下飯」
,趨炎附勢;很少有人像自己一樣,待人以誠。最后,小吳覺察到,自己與他們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要熱烈地過一生,而不是敷衍塞責、不是虛度人生。
當身邊的人,已經固執地認定,他們的此生就如同井底之蛙,且還引以為傲的時候,作為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職場人,就要懂得遠離。
不參與他們的圈子,就算是再平常的聊天,也不要介入,這種消極、怠慢的思想,如同麻醉劑,也如同溫水煮青蛙,一不小心,就會被同化。
所以,永遠保持自己內心對理想的熱愛,永遠讓自己充滿激情,永遠讓自己具有超強的執行力,才能一點點從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環境中掙脫出來,奔向更優秀的人群和更高的平台。
結束語:
人在職場,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沒有誰能定義。
學會遠離那些消耗自己的人,專注于做自己,才能一步一個腳印,最終實現華麗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