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鼓勵他一直勤奮!(深度乾貨)

陈晚晚 2022/12/26 檢舉 我要評論

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讀懂足以改變人生: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一個人的認知,往往決定了他與別人的差距。

有思考的勤奮,事半功倍;無思考的勤奮,事倍功半。

總是「假裝勤奮」無用,只有掌握正確方法,跳出「瞎忙」,才能遠離「無效勤奮」。

這種方法,就是「精進」。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把自己當回事」

人人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卻不知道專注力同樣寶貴。

對此, 采銅老師《精進3》中說:

「一個人要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愛護自己的專注力。」

「把自己當回事」,懂得拒絕分散精力,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是專注的開始。

很多文學大家在創作時就是如此。

梁實秋先生總是在太陽還沒出來起床,趁著周圍安靜,搬一把籐椅到廊簷下開始動筆。

等到太陽曬滿半個院子,大家陸續起床,人聲嘈雜起來,便收筆。

這樣的長期早起、高效工作,專注的聚焦,讓梁實秋先生時常充滿喜悅。

作家海明威也保持著相似的習慣。

他曾說「電話和訪客是最影響寫作的」,因此他總是在破曉之後起床,等到上午十一點左右,大家剛開始動工,他卻已經完成了一天的寫作。

這種自律讓我想到,用打坐和跑步,讓自己更專注的 采銅老師,他告訴我們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

「必須經由實實在在的訓練,在一次又一次專注狀態的保持中,來形成專注力。」

刻意練習,是養成習慣的捷徑;

保持專注,是高效人生的法門。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改變了「底層思維」

有這樣一則經典小故事,對話簡單只有兩句,每每讀來仍有感悟:

老和尚問:「若往前一步是死,退後一步是亡,你當如何?」小和尚答:「我往旁邊去。」

思維的轉變,帶來轉機,轉機成為生機。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錯綜復雜的難題。

打破固有思考模式,嘗試新思路,往往更容易看見「柳暗花明」。

這讓我想起順豐創始人王衛的創業經歷。

1993年,22歲的王衛剛剛創業,公司只有6個人。

公司發展得很快,行至2014年,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拼搏,順豐不斷壯大,王衛決定積極尋求新的業務模式。

他對員工說,一定要有「歸零心態」:

「不要把以前的經驗當作是‘寶’,你所以為的‘經驗‘很可能是一種‘包袱‘,順豐進入任何一個全新的領域,都要有歸零的心態。」

正是靠著這種歸零心態,如今的順豐已由最初的6人成長為26萬人。

一步步改變,一步步向前,讓我們看到了今天行業地位頗高的順豐。

正如 采銅老師《精進3》中說:

「當你採用‘創造’敘事,你會發現你能做的事一下子就增加了很多,打開了很多很多可能性,你對生活、對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掌控感,你內心的力量也在增長。」

懂得轉變思路,改變底層邏輯,升級自己處理問題的「作業系統」。

當一個人具備這種思維,最終一定會到達頂峰。

只有持續精進,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生活由問題組成,解決問題的經歷,就是成長的過程。

誰能更快認清自己,更好精進自己,誰才能突破自己!

采銅老師曾說:

「一個獨特的、具有超強學習力和創造力的個體,無須走進內卷式的過度競爭。」

增加人生掌控感、抓住人生跑道中不尋常的機會,你需要學會精進,成為人生的高手!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