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綁住了無數人的手腳,讓他們不敢主動出擊。
害怕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害怕自己的弱點別人當作笑料。
但是如果只是戴著面具做人,無論那張面具多麼美麗,都等于是在自我否定。否定真實的自己,以及自己的價值。
當我們不允許自己有弱點時,我們同時也是在抑制自己獲得喜悅、幸福以及追求人生的真實意義的可能性。
所以,與其隱藏自己的弱點和不完美,不如大方地分享這些質量,人只有在表達自己,而不是扮演別人的時候,才會釋放出真正的魅力。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說,一個人在退潮的時候來到海灘,把被沖上岸的海星一個個扔回海裡。
這時一個陌生人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海灘上有數以千計的海星,根本撿不過來,「你能做的改變,不是是很渺小嗎?」
撿海星的人彎下腰,又將一隻海星扔回大海,他說:「看到這只海星了嗎?對它來說,我改變了它的命運。」
比起現實中微小的改變,我們總是更期待大目標的實現。
「如果能中彩票,把房貸都還上就好了」;
「如果能衝刺一下,把全年業績沖上去就好了」
……
但是生活只有行動起來,才會有改變的可能。
根據胡蝶效應,一件看似無關緊要的事,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只要做好眼下該做的事,同樣能帶來許多有意義的改變。
想問題要看得遠,做事情卻要從近處開始。
每當我們把自己困在刻板的思維裡,對周遭的一切都熟視無睹的時候,生活就會變得很枯燥。
但世界不是靜態的,生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怎樣才能反復體驗像孩子一樣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被新鮮感填滿的日子?
答案就是讓自己「熟視有睹」,通過發現新事物,體驗每時每刻的奇妙和新鮮。
無論是發現一個物品的新用途,還是在一張熟悉的面孔上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表情;無論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難題,還是在一首老歌中發現更多獨特的細節……
只要少許改變,我們就能從馬不停蹄的工作裡擠出一些間隙來,發現新的美好。
想想看,你在家庭裡、工作中,有什麼新發現是之前從未留意的嗎?
也許是孩子在悄然間心智變得成熟,也許是你發現美工刀居然可以很容易把用鈍的一角掰開,養成習慣,花一些時間思考,有沒有什麼有趣、刺激或是好玩的答案,能夠引起你的注意。
與其屈服于枯燥的生活,不如現在就向自己提問,並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找到新奇之處。
作家瓊·馬奎斯說:「生命的藝術或許就是將困境轉化為偉大的經歷:我們可以選擇憎惡雨天,或是在雨中翩然起舞。」
有時候,僅僅是改變視角,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困境,我們就能發現困難原來並不是折磨,而是挑戰。
換個角度看世界,你可以把挫折看作學習的機會,為下一次起航做更充足的準備;可以在痛苦中找到你從來沒有思考過的人生意義。
電影《死亡詩社》裡,基廷老師在課堂上跳上桌子,並宣告:「我站在這桌上告訴你們,我們必須經常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你們知道嗎,世界從這裡看起來其實是很不一樣的。」
一開始,學生們被他出其不意的行為嚇了一跳,基廷卻沒有停止,他幫助每個學生轉變角度,也讓他們站上桌子。
轉個新的角度,也是給生活新的可能性。
當我們身陷困境時,很容易以為生活別無選擇,但是換個角度,卻會發現生活別有洞天。
情緒就像一個氣球,當它不斷充氣的時候,你越是想壓抑住它,不讓它膨脹,它就越可能爆炸。
當你拒絕痛苦的情緒,不讓自己自然地體驗它們時,它們就會膨脹和加劇;當你不讓自己經歷悲痛、恐懼或是仇恨這樣的負面情緒時,你同時也限制了自己經歷喜悅、幸福、愛這類積極情緒的能力。
情緒是自然的、是人生的一部分,完整和滿足的人生,需要讓自己經歷所有正常人會出現的情緒。
泰勒在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醫生給了他很多養育的建議,但是他認為最有用的一條,是關于情緒的: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你們會經歷所有可能的情緒,而且這些情緒會非常激烈。你們將經歷喜悅和驚奇、挫敗和憤怒,還有幸福和惱火。這些都是正常的,我們都會經歷這些。」
的確如此,在養育新生兒的過程中,泰勒和妻子確實充滿喜悅,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包括妻子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時候,泰勒甚至有一些嫉妒。
他沒有否定這種情緒,而是相信每一種情緒都是自然的,他接納自己的幼稚想法,這種情緒也很快過去了。
允許所有情緒自然地在你心裡流動,不管是痛苦的,還是喜悅的,我們才有力量把控情緒,做出主動的改變。
心理學家武志紅談到「選擇」和「命運」時說,很多人在聽到命運兩個字的時候,會覺得有一個外在的「命運之神」,掌控著你的人生。
命運到底掌握在「命運之神」的手中,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這與「選擇」的方式有關。
如果你總是在「被動選擇」,那麼,被命運操控的感覺會非常強,你會感覺有一個外在的力量,驅使著你走上某些道路。
但是主動選擇,來自內心力量的驅使,任何時候回過頭去看,也沒有太多的遺憾。
讓自己有所選擇,主動選擇,你才會找到生活的動力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