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個現象:
一個房間,如果不去打掃,它就會變得越來越雜亂無章。
滾燙的開水,倒入杯子中,逐漸會變成溫水,最後與室溫趨同。
看到這裡,可能你會說:這不是正常的現象嗎?
是的,正如水從高處流到低處,電流從高勢能流向低勢能。如果沒有外力做功的情況下,所有的事物都在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
這就是著名的熵增定律。
清華大學吳國盛教授說過一句話:
如果物理學只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
假如我們不去打破這種規律的話,大至宇宙,小到企業、團隊,甚至個人的自我管理,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脫離掌控。
面對熵增,有的人選擇任由發展,得過且過讓生活陷入極度的熵增狀態;而有的人則選擇主動對抗,始終保持熵減意識。
一個人若想過好一生,必須學會如何熵減。
洪應明在《菜根譚》裡寫道:
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
人的欲望是沒有限度的,而大部分人的痛苦,是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所致。
前段時間,韓國網劇《魷魚遊戲》風靡全球,刷爆了朋友圈。
劇中講的是一群負債累累的人,被招募到一個異常殘忍的遊戲中,贏了可以得到456億韓元的巨額獎金,輸了就會丟掉性命。
可對于因為負債面臨絕望的男主來說,足以讓他心動。
男主在遊戲的過程中,為了獲得最終勝利,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狠心掙脫同伴的手,眼掙掙地看著他們相繼倒下;
毫無尊嚴的用舌頭瘋狂地去舔一個糖餅,稍有差池就會吃上一顆子彈;
甚至看著同伴馴化成野獸般瘋狂嗜血,相互算計、殘殺對方。
最終只有男主一個人存活下來,雖然他如願拿到了豐厚的獎金,但在這個玩命的遊戲裡,卻讓他失去了人性、失去了從小到大的玩伴,最後連年邁的母親也離他而去。
這部劇裡,那些參加遊戲的人,因為貪婪斷送了性命;而活下來的人,拿著金錢卻要活在一輩子的痛苦自責之中。
看過一段很戳心的話:
「未來社會,90%的人,由于過度放縱欲望,可能會像蛆一樣地活著,他們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約束自己,而是沉醉在短暫的快感中,直至喪失自己。」
貪是人的本性,沒錢的時候,想錢;有了錢以後,又想有更多的錢;沒有房時,想買房;有了小房以後,又想要大房,甚至一套房子不夠,還想要更多。
常言道:「種‘欲’簡單,去欲難。」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于,欲望通往熵增的過程時,有的人成為貪婪的奴隸,對生活永遠不會滿足;而有的人懂得克制貪欲,保持自律。
當誘惑紛至遝來時,最正確的方法:是用有價值的資訊和工作填充時間,其他的事情,稍後再處理。
自律感越強的人,與誘惑的接觸面反而越少,因為當一個人在有價值的事情上被充分擠佔時,他已經沒有多少欲望、精力和時間留給誘惑了。
因此,學會欲望熵減,遏制內心的貪欲,才不會迷失人生的方向。
古希臘寓言家伊索曾說:
人需要平和,不要過度地生氣,因為從憤怒中常會產生出對于易怒的人的重大災禍來。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動不動就暴跳如雷、罵人以彰顯權威?
這樣的人,人際關係大多數不太好,輕則會時常被身邊的事情擾亂心情,重則往往會產生很多暴力行為。
前段時間,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
在廣州天河一處停車場內,一名保安和一位賓士車主發生了衝突。
據報導,這位車主,因未按疫情防控的規定,在進入停車場時未出示健康碼等憑證,也並未減速,差點撞到了保安華某。
當時,華某非常生氣,不停地拍打車門,賓士車車主劉某見狀,隨即下車,憤怒的對著保安吼道:「撞死你又怎麼樣,你就是一條看門狗。」
跟劉某一同前來的妻子也用言語羞辱對方,並揚言誓要華某失業。
華某聽了,怒不可遏,雙方從口頭衝突,演變成肢體衝突。
最後矛盾升級,車主被保安華某拿刀捅傷,不治身亡。
生活中,類似的上面的新聞屢見不鮮。
我們會因為某些環境、行為或事件,導致情緒失控,如果我們不去加以克制,任由憤怒的情緒不斷熵增的話,一旦燃燒起來,就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那如何做到情緒熵減?
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在受到刺激,和做出反應之間,為自己的情緒擠出一個緩衝地帶。
在這個緩衝的時間裡,保持冷靜,心裡默數十五秒,一邊深呼吸,一邊吐氣。
看看窗外或者天空,捫心自問:「能不能換一種方式處理?」
重新客觀的看待這個事情,思考究竟是什麼讓自己這般生氣,然後再組織語言,用一種包容善意的說話方式去解決,這樣做,效果往往好得多。
于謙在節目訪談中曾說:
做人不要非得高,為什麼海能納百川?不是因為海大,也不是因為海深,是因為海的姿態低。你只有保證低姿態,才能吸收各種各樣的營養,才能得到別人的接納。
越是恭敬謙虛的人,姿態越低;越是輕狂無知的人,越拿自己當兒回事。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畫家,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至今沒有遇到伯樂 。
一天,他走進寺廟,向高僧訴說心中的煩惱。
高僧聽後笑著說:
「老僧雖不懂繪畫,但也頗愛這門藝術。既然施主認為畫技不比那些名家遜色,就勞煩施主為老僧留下一幅墨寶吧!」
這位高僧,愛好茶道,最後商定以茶道為主題的字畫。
數分鐘後,一幅栩栩如生的畫作躍然紙上。
高僧卻搖了搖頭說:「施主把茶壺和茶杯的位置放錯了,應該是茶杯在上面,茶壺在下呀!」
年輕人笑著回答:「大師為何如此糊塗,哪有茶杯往茶壺裡注水的啊?」
高僧認同地說:「是啊!茶杯跟做人也是一樣,若把自己放得太高,又怎麼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驗呢?」
大師的一席話,讓年輕畫家幡然悔悟,從此虛心學習,最終學有所成。
一個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最難認清的也是自己。
我們總認為自己是最完美的,看不到自身的缺點,同時,習慣對別人的缺點指手畫腳並加以評價,當自我優越感趨向熵增狀態時,也越發驕傲自大。
其實,總能發現別人缺點的人,本身就是一大盲區。
一個人若想獲得成功,心態上就要主動對抗熵增,學會放低自己,才能用平心靜氣的態度看待問題,認清自身的不足,才有進步的空間。
因為,姿態熵減不是最終目的,是為了飛得更高。
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一書中寫道:
自控力最強的人不是從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而是學會了如何接受相互衝突的自我,並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
熵增定律讓我們明白:自律比懶散痛苦;放棄比堅持輕鬆;變壞比變好容易。
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結果。
往後餘生,我們應該加強鍛煉自己的熵減思維,始終保持熵減意識,才能在面對種種磨難時沉住氣,活出屬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