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原來,這就是「布裡丹毛驢效應」!

2023/05/23

兩個牧童進深山,入狼窩,發現兩隻小狼崽。他倆各抱一隻分別爬上大樹,兩樹相距數十步,片刻老狼來尋子。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

此時,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只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就不停地奔波于兩樹之間,終于累得氣絕身亡。

這只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于它企圖救回自己的兩隻狼崽,一隻都不想放棄。實際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樹,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隻。

這只狼之所以累死,是因為它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布裡丹毛驢效應。更為可悲的是,它不僅在實質上,而且在形式上也完整地再現了這一效應的形成過程。

法國哲學家布裡丹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這天,送草的農民出于對哲學家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這下子,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乾草之間,可是為難壞了。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于兩堆乾草價值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終也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

于是,這頭可憐的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有個農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時被洪水沖走,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妻子,不幸孩子被淹死了。對此,人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有的說農民先救妻子做得對,因為妻子不能死而復生,孩子卻可以再生一個;有的卻說農民做得不對,應該先救孩子,因為孩子死了無法復活,妻子卻可以再娶一個。

一位記者聽了這個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問那個農民,希望能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想不到農民告訴他:「我當時什麼也沒有想到,洪水襲來時妻子就在身邊,便先抓起妻子往邊上游,等返回再救孩子時,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沖走了。」

決策,就要當斷則斷

「布裡丹毛驢效應」是決策之大忌。當我們面對兩堆同樣大小的乾草時,或者「非理性地」選擇其中的一堆乾草,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餓死。前者要求我們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運用直覺、想象力、創新思維,找出盡可能多的方案進行抉擇,以「有限理性」求得「滿意」結果。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也經常面臨著種種抉擇,如何選擇對人生的成敗得失關係極大,因而人們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擇,常常在抉擇之前反復權衡利弊,再三仔細斟酌,甚至猶豫不決,舉棋不定。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機會稍縱即逝,並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讓我們去反復思考,反而要求我們 當機立斷,迅速決策。如果我們猶豫不決,就會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因此,決策具有復合性,是一種合力,我們必須從自己的 洞察力、分析能力、直覺能力、創新能力、行動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進行不斷地訓練,在不斷地失敗與成功之間,我們才能夠不斷地擺脫猶豫不決,進行相對理性的選擇,才不會成為布裡丹的驢子!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