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55歲的人給你提個醒:35歲之前,你一定要完成【5件事】

2023/05/12

本文作者想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35歲以前要完成的五件事》。

五件事不是指五件具體的事情,而是指五個方面的事情:做完所有的「荒唐事」、明白自己的使命、要為將來能突破天花板做好準備、遇到自己的貴人、獲得人生的元智慧。

35歲之前 做完所有的「荒唐事」

人一輩子要做很多的荒唐事,當然,法律不允許的事情是不能做的,這就不要想了。但有些荒唐事不做,你會一直想著。

比如你有一些很奇怪的創意想法,卻被人壓著不讓他做,或者你自己壓著自己不做,那你就會想一輩子。

舉個例子,有個女生給自己貼的標簽是成為作家。你看她二十多歲寫的東西,就能看出她成為作家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她一直有一個作家夢,上班的時候她不會很專心。類似的,每個人都有這樣稀奇古怪的想法。

但到了一定階段以后,大家就不能再做這樣的荒唐事了。這就是我所說的35歲以前要把荒唐事做完。

比如在美國,男的在結婚以前,大家會給他搞一個告別單身漢的party,在這個party上,很多朋友會跟他說,你現在如果想做荒唐事,趕緊做一次,以后就沒有資格做了,這是一個分界點。

甚至有些事情你需要在25歲以前做過一次,比如年輕人要談談戀愛,因為你只有接觸到異性,才能更好地看清你自己。

如果你想創業,最好在35歲以前做一次,至少你知道能不能做成。很多偉大的公司剛做出來時能不能成功也未可知,甚至大部分都是失敗的,但是你至少要做一做。

趁年輕早折騰,但人不能折騰一輩子。等你到了40歲,那時你的父母年紀很大了,需要照顧,你還有家庭,可能還有房貸,如果你再去做荒唐事,一輩子可能就毀掉了。

再比如炒股。有些人覺得自己是股神,你最好趁早去炒一炒,虧點錢,知道股市的風險有多大,知道如果把自己所有的積蓄虧掉以后,生活是多麼的艱難。

不過那個時候你還年輕,你還可以去掙錢。如果是到了50歲再去做,房貸還沒還完,但錢都炒沒的話,失敗成本就太高了,以后會過得非常艱難。

所以,人總是不免荒唐,最好以最低的時間成本荒唐,那就是35歲以前。以最后能夠重新站起來、重新翻身的時間點去做荒唐事,不要在自己一輩子承受不了代價的情況下去做。

所以第一件事是把該荒唐的事提前做了,省得以后念叨一輩子,覺得自己有一些什麼事沒有做。

明白自己的使命

第二件事,要明白你這一輩子到底想干什麼。

年輕人一開始換工作換得比較頻繁很正常,但是最終你喜歡做什麼,必須在35歲之前弄明白。

不能換工作換到60歲,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麼,因為這樣這輩子可能就沒有希望了。

我看過一條新聞,說有一個人大學聯考考了二三十年,都考到快退休了,還在考。這就說明他到35歲的時候還沒有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什麼,這是很典型的一個反例。

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中,講了一個囚犯,他在30多歲的時候明白一件事——這一輩子的使命是什麼。

這個人後來發現了太平洋。以前大家不知道有太平洋,那個時候還沒有麥哲倫的環球航海。這個人到了美洲的新大陸,在巴拿馬地峽的高山之巔向南眺望,看到了南太平洋的廣闊水域,因此他把這片海稱為「南海」,而當麥哲倫1520年穿越這片水域之時,竟然神奇地沒有遭遇惡劣的天氣和暴風,所以他們稱其為「太平洋」。

他怎麼做到這件事呢?以前他是一個囚犯,有點像一個強盜。後來他突然覺得自己應該做一件偉大的事,不畏艱難地這一輩子做這樣的事,想去發現黃金國。他在中年的時候做到了這件事。

所以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寫道:「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所以,你最好在35歲之前換完工作,知道自己該干什麼,然后做一些準備。不過,為了明白自己的使命,你也不能無限制地試錯。

其實人一輩子都在試錯,但有些人能通過幾次試錯,知道正確的方向可能更靠近左邊還是右邊,然后他往那個方向去偏移。還有人是360度地隨機試錯,通過這種試錯找到正確道路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你要學會科學地試錯,比如通過從事兩次不同的工作,大概明白自己的特長在哪兒。

所以每一次嘗試都要非常清晰,不僅僅是錢的成本,還有時間的成本。比如找第一份工作就很重要。第一份工作找得好不好,有時候會決定你一輩子的仕途、事業、生活。

中國有很多崗位人力缺失,但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這些工作。我前兩天跟一個朋友聊天談到這個現象,後來他講,這從本質上來說,這些人的心理是覺得自己讀完了大學,一輩子不再想勞動。一些比較辛苦的活,他不愿意去,比如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做銷售,覺得銷售是一個辛苦活,要出差,要跟人打交道,要看人臉色。

為什麼很多人愿意到很小的縣城當公務員?因為公務員坐在辦公室里,有一點點小權力,不用付出太多勞動。

人類進化到現在,一直在勞動,但是現在很多人大學一畢業就希望一輩子不勞動。你會發現有這種想法的人,這一輩子的事業是很難成功的。你看那些成功的企業家,年輕時都是在勞動。

我認為,第一份工作要把握四點:

第一,你要有適當的發展空間。

哪怕這份工作再辛苦,哪怕這份工作收入低一點,也要讓自己能夠快速進步。

第二,給自己找到一個好的師傅,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剛從學校出來,學了一大堆理論知識,其實很多事還是不會做的,要師傅教。

第三,企業內要有一個公平的發展和競爭的環境。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做事的動作是正確的。如果一個單位里,大家都投機取巧,爾虞我詐,你從此會對社會有一個非常負面的看法,會學一大堆壞的動作。

第四,有一個學習的機會,知識要越用越多。

有些人一開始在學校里學了一些新知識,比如搞編程的,前幾輩的人用C++語言,後來來了一個學Java的,他學的知識比較新,就能夠獲得新工作。但是他的知識是會貶值的,今天用Python用得比較多,Java的知識就貶值了。

在美國,很多年輕人找第一份工作都會去四家大的咨詢公司。為什麼是這樣呢?很簡單,咨詢公司是類似于支付很高薪水的研究生院,它通過一個一個項目,培養你把學校學過的知識變成真正的工作技能。

在這些公司工作很辛苦,沒有休息日。但是很多年輕人愿意辛苦這兩年,因為在這兒可以得到一系列的訓練,他們的知識結構能夠比在學校的時候變得更好,這是一個學習訓練的過程。所以第一份工作你需要有一個學習和訓練的目標,不能光是為了掙錢。

要為將來能突破天花板 做好準備

突破天花板這件事,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講,一輩子可能是做不到的,但確實還是有很多人做得到。

為什麼做不到?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有天花板是一個自然現象,這個現象普通人很難克服。

我們以財富為例,來講這件事。社會上大部分人的收入是圍繞著一個中軸正態分布的。我們假定這個假設是對的,看看有多少人的收入能高到足夠偏離平均值。

我們都知道統計上有一個叫作「68—95—99.7」的規律。

在這個偏差、誤差范圍內浮動的人占68%。也就是說,32%的人能夠浮動到這個區間以外。其中,還有一半人是往下浮動的,往上浮動的人只有15%,就是說只有15%的人能夠明顯感到比周圍人過得好。

這樣一下子人就少了很多,只有六分之一左右,但這還是能做到的。

你要是想做到更好的話,就要做到前2.5%。

因為兩倍誤差的浮動范圍在這以內的是占95%,在這以外是5%,還要刨去往下浮動的2.5%。這2.5%就是城市中的高收入階層,比如在國內大廠有一個很好的職位,這樣的人是很少的。

前面說,成為前15%的人是一個天花板,成為前2.5%又是一個天花板。絕大多數人是突破不了第二個天花板的。

再接下來就是第三個天花板——超越99.7%的人,成為前0.03%。到這里,就只有千分之三的人能突破了。

現實比這個要殘酷,因為無論從職業、收入來講,還是從財富、社會地位來講,社會都是一個金字塔式的分布狀態,大部分人是處于金字塔底部的。

以美國社會為例,美國最有錢的一批人有三層:

第一層是億萬富翁(10億美元),2022年的數量是614人,實際上是614個家庭。

今天老有人說什麼人身家百億,其實都是虛的或者吹出來的。

第二層是過億富翁(1億美元),有5萬人,就是5萬個家庭。從600到5萬,多了兩個數量級,說明頂尖的人是很少的,往下就會多很多。但是5萬相對于美國2億家庭的數量來講,還是非常少,差不多是萬分之二的水平。

第三層是百萬富翁,這部分人有1300萬。但即便是1300萬人,對比美國2億家庭來看,還是屬于金字塔比較靠上的。

絕大部分人和頂尖的人差距是巨大的。如果你屬于絕大部分人,很正常,畢竟你看到的成功人士數量是非常少的。

所以先給大家一個正確的預期: 如果你努力了很多年都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你不要失望,你就享受生活。其實你身邊和你一樣的人是非常多的,不用給自己加碼、壓太大的責任。

有些人天天拼命工作,最后把身體弄壞了,工作效率也沒有提上去,原因很簡單,他以為他拼命工作,就能夠成為前2.5%的人,或者前千分之一的人,實際上做不到。

有些時候,生活和工作要有一個平衡,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

在現實中,能突破天花板的人其實很少。

第二個原因,個人的能力價值在不斷衰減。

一個人從踏入社會剛開始工作時,能力是不斷提升的,因為你的基礎幾乎是零,有一點進步,就有一個很明顯的提升。

不過,你的能力價值也在不斷縮水,會進入半衰期。也就是說,過五年之后,你現在具有的能力能發揮的作用就要除以2,因為出來了很多新的知識、新的工具,但是你不會用,所以你的價值就要除以2。

一方面,你的能力是隨著時間線性增加的;另一方面,能力的價值會隨著時間減半。如果用一條曲線來看,一開始能力往上,相對的價值是往上走的。如果你到一個單位里,能力不增長,價值就會不斷萎縮。

所以人的晉升一開始也是這樣的,前幾年晉升得很快,工資漲幅也很高,後來就慢了。

因為一開始你的速度是1、2、3這樣進步,然后就變成了3.5、3.75這樣進步,進步的速度每次減半。

那我們假設這個人在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進步,學過數學的都知道,如果每次提升都會減半,從3.5到3.75再到3.875,最后可能到4就到頭了。

絕大部分人都是這樣。一開始是以代數基數的方式在提升,後來就是減半地提升。

這些人可能連第一級的天花板都越不過。有些能力強一些的人可能好一點,他們一開始沖勁比較足,1、2、3,沖到5,之后可能就是以5.5、5.75這樣一個速度在緩慢提升。

這一類人可能沖破第一道天花板,能夠當上一個小的技術專家、主管。跟周圍人相比,他們已經突破了第一個天花板,但是突破第二個天花板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

在美國,如果你從一個比較好的學校博士畢業,之后到一個大公司的研究部門工作,你基本上一輩子能得到兩次提升機會——從一個研究員到資深研究員,再到杰出工程師。基本上這就到頭了。

絕大部分名校畢業的博士,工作十年的時候已經到這個水平了,工作二十年還是這樣。

第三類人的進步方式是最理想的。他一開始是指數型進步,2、4、8,然后進入線性進步,9、10、11、12。再往后,他進步的速度就比較慢了,但他的智慧還在不斷積累。

舉個例子,巴非特的金融知識在後來沒有增加什麼,但是他的智慧在增加。跟他相比,同樣是做投資,其他人的智慧沒有在增加。最后,因為他在金融上的智慧不增加,掙錢很快會遇到一個天花板。

怎麼能做到第三種人的進步? 有幾個條件:

第一,你的起點要高。

假設一般人的起點是一樓,你找一份工作的起點是地下三層,你走到一般人的起點都要花很多的功夫。除了起點以外,上升的勢頭需要很快,所以我前幾年說年輕人要不辭辛苦地工作,要如饑似渴地學習。

第二,你要終身不斷地學習。

很多人到了30歲左右,不太愿意學一些新東西。但你從學校學出來的知識,五年一個半衰期,十年過后,你的知識價值就只剩25%了。如果你想突破天花板,到更高的職級,你就需要不斷給自己補充新知識。

第三,不但要接受知識,還要接受智慧。

知識是關于我們生存能力的學問,智慧是真正能把你的知識變成你的生活能力。

遇到人生的貴人

35歲以前,你要遇到你人生中的貴人。成功的人或在歷史上有貢獻的人,都有他人生中的貴人。有的貴人是他的配偶,有的貴人是他的老闆,有的貴人是他的某一個下屬。

舉個例子:牛頓就有一個貴人,就是他的老師巴羅,巴羅把他帶出來以后,還把自己的教授職位讓給了他。

愛因斯坦的人生貴人是著名的物理學家普郎克。愛因斯坦原本是瑞士專利局的一個專利員,他能成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物理學家,和普郎克的提攜是分不開的。

貴人去哪兒找?

第一,好的環境。

在好大學里碰到貴人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方大很多。有一位讀書讀得非常好的女生跟我聊過一件事,她說上好大學是為了找一個好的男朋友。我一想,有道理,在這個環境下,你找到一個好的人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好的師傅,好的領導。

如果你發現你的領導對你比較苛刻、比較壞,趁早換組。如果這個單位是一個很糟糕的單位,趁早換工作。

今天我們的主題說35歲以前要做什麼事,因為35歲以前你折騰得起,該折騰的時候你得折騰。很多人逆來順受,逆來順受最終就是非洲羚羊的下場——被獅子給吃掉。

為什麼拿非洲羚羊做例子?因為這種羚羊有一個特點,就是看到獅子吃自己的同伴,它們還能心安理得地在河邊喝水吃草。如果工作環境很糟糕,你的同事被公司老闆欺負了,你就知道自己該挪窩了。

不要讓命運的鐵拳打到你頭上時,你才知道挪窩。

獲得人生的元智慧 1.知識靠學習,智慧靠領悟

孔子講三十而立,而立之時可以做一些事情。四十而不惑,獲得了智慧你就不惑了。

智慧不等于知識,人類的知識在不斷增長,智慧不一定。人類的知識,是一代人比上一代人更多的。今天學計算機的人可以拍著胸脯說,關于計算機的知識,自己比30年前那一代從業者懂得多。

醫生這種職業更是這樣。今天隨便一個三甲醫院的主治大夫都可以拍著胸脯講,他比50年前世界上的名醫在某一個領域看病看得更好。

但是智慧不一定是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多的。今天你可能會發現,一個企業家退休了,把企業交給兒子,兒子的知識比爸爸多,但卻把企業管得一團糟。這就是兒子沒有學會爸爸的智慧。

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不斷獲得,但很難說跟著某個人學智慧。

看完一本書,如果你不去領悟、不去自己嘗試、不去用,你就很難將這些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 所以智慧有時候要靠「悟」,你要不斷思考。

現代很多人喜歡接觸一些快銷的知識,比如列清單。用這種學法是很難悟到智慧的。

看完以后要結合自己以前經歷過的事體會。

比如你看了一本書,里面講了一些智慧,你就可以把以前自己做的事情,重新在腦子里過一遍,看看自己做的哪些事和書上講的是一致的,做得比較好,哪些事沒有做好,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這是一個領悟。

再一個,親身實踐,你必須要親力親為做一些事情,只有這樣才能領會。我們通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今天讀萬卷書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大部分人都可以完成,但是行萬里路很多人沒有做到。只有真正到了很多地方,接觸了很多人,了解了很多和你不同的人的想法,這才是真正的行萬里路。

還是以投資為例。我們都講一個老生常談的事「股市有風險,投資要謹慎」,這是一個知識。

90%的基金經理三年的表現肯定是做不過大盤的,這是一個常識。但是大家真的體會到這個智慧了嗎?其實沒有。如果大家真的體會到的話,就不會任何時代都會有90%的基金經理在股市上做不過大盤了。

舉個例子,前一陣股市震蕩,我一看,就說又有好多人給股市送錢了。

這就是典型的「不長記性」。

所以金融上的很多智慧,一定是要進行過一些操作才能獲得的。只在紙面上寫寫畫畫、模擬操作是不行的。一定要自己真金白銀地投進去操作,有了這種切身的體會和教訓,一個人的智慧才獲得增長。

這也是很多人發現,父母給孩子鋪了路,孩子最后不成器的原因——哪怕父母傳授他再多的知識,他也體會不到其中的智慧。

2.智慧和能力缺一不可有了智慧以后,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別人是在茫茫黑夜中探索,你一下子能夠看到目標。

能力是你達成這個目標一步步怎麼走,有人看到目標在那兒,他走不出去,他沒有這個能力。

最后要講告訴大家,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懂得一個道理: 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品格。如果一個人沒有品格,那他的道路是走不長的。

朱熹在《朱子治家格言》說過一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如果你的能力在不斷提升,但是品行沒有隨著提升,那這有時候不是福報,而可能是災禍和詛咒。

所以我們要注意,在提高能力的時候,品格要不斷提升,這是一種大智慧。好的品格有各種各樣,往小了說,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廢;往大了說,你要在一個社會里具有正義感。

在社會上也好,在單位里也好,最終走得長、走得遠的人,都贏在了品格上。

總 結

最后我做一個總結。35歲以前,哪五類的事情要做完?

第一,你自己想做的荒唐事,最好在35歲以前做了,不要有遺憾,即使你失敗了,也能收獲一種智慧。

第二,在35歲的時候,一定要想明白這一輩子干什麼。

第三,為自己突破天花板來做好準備。不僅僅是專業知識上的準備,而是全方位的、各種能力的準備。

大家記住一條,雖然你工作以后,獲得的知識是在不斷線性增加,但是它的價值是有一個半衰期的,每過五年價值減半。所以,人遇到天花板是一件很常見的事,不要為此太揪心。

第四,你要去貴人比較多的地方找貴人。

第五,你要獲得人生最基本的智慧,獲得所有智慧做不到,但是你要獲得最基本的元智慧。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