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網友留言說自己剛從公司離職,老闆就找他回去改代碼,很糾結到底要不要回去?
其實我們作為上班族,在一家公司幹的不順心,離職在所難免。
可當自己真的離開後,老闆要是拋出了橄欖枝,面對這口回頭草,吃?or不吃?總會讓我們非常糾結。
表面上這是一個選擇,但本質上卻暴露出了職場中最殘酷的真相。
前段時間身邊一位朋友從公司離職,原因是有付出,但回報太少。
平時加班就沒有加班費,每逢節假日老闆除了在工作群發個十塊二十塊的紅包以外,別的啥都沒有。
朋友還戲稱說,在那個公司除了工作量上漲,考核上漲,加班時間上漲,老闆脾氣上漲,最終導致自己體重上漲以外,工資一毛錢都不漲。用朋友的話來說,這工資不往下跌就已經很不錯了。
之後不到一周,老闆就突然打電話過來說讓他重新回去上班,工資直漲50%。朋友當時一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鐵公雞還能拔毛?這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啊?
最後朋友決定以身試險,一口幹了老闆的那碗雞湯,吃了那口誘人的回頭草,重回公司。
當朋友第二天抱著美好的期望來到公司後,發現在他原來的崗位上多了兩位新人。老闆解釋說是公司新來的助理,安排他幫忙帶帶,同時給他增加了許多工作量,這就等同于回去一人幹著三個人的活,拿一個半人的工資。同時老闆又額外增加了考核,變著法來扣錢。
朋友見勢不妙,很多朋友也都勸他趕緊走,磕磕絆絆最後勉強幹了一個月,就立刻腳底抹油,溜了,第二次離職。
等到了後續發工資那天,老闆特意給他發了一個圖,上面是考核不達標的扣款明細。扣完所有款項後,朋友得到的工資只比原來漲了500塊……
實際上,老闆鐵公雞精打細算這個很正常,畢竟要為整體經營而負責。但要是把這份算計用在了壓榨員工身上,未免有些不厚道。
平日裡大家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雙方一旦撕破臉,破鏡也難再重圓。那看似很誘人的回頭草,多數都已經塗滿了農藥。
小文畢業後,那時都流行創業,所以他沒有去待遇好的大公司,而是找了一家創業的小公司去任職。
雖說是創業公司,但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小屋,裡面放幾臺破舊的二手電腦,五六個人的團隊。老闆沒有多少錢,只能一邊拮據度日,一邊吃苦創業。
起初小文也曾失望過,提了離職要離開。可走了沒幾天老闆就打電話讓他回去,說現在正是公司危難之中,之前也非常認可小文的潛力,希望能回來幫他一把。看著當時老闆誠懇的語氣,小文被說動了,就吃了這口回頭草。
當時的那種苦日子,讓小文身邊同事換了一波又一波,只有他在堅守。談業務合作遇到困難,他陪著老闆睡大街,只為了第二天能等到客戶。公司資金吃緊發不出工資,小文帶頭呼籲公司同事跟老闆共度難關。
可以說在最初時的創業經歷,小文為這位老闆赴湯蹈火,本以為在後續經營有了起色,自己也能獲得相應的回報,但沒成想到現實卻給了他一個大悶棍。
19年時,老闆就曾許諾給小文股份,等公司壯大之後也會給予晉升機會。但一直拖到20年,這張空頭支票都沒有兌現,就連漲薪都沒有。
小文也曾去問過,但是老闆總是一次次的找藉口拖延。
這時小文才醒悟,自己拿老闆當兄弟,而老闆卻拿自己當小弟。隨後他主動請辭,老闆欣然接受,沒有一句挽留,沒有一句祝福,沒有一分補償。現實版的過河拆橋,被老闆拆得乾淨俐落。
實際上對于薪資待遇這件事,老闆心裡比誰都清楚。
認可你價值的老闆,找他提薪資待遇,當時就能給。
欣賞你的老闆,不用你提,他就能主動給。
真正重視你的老闆,恨不得時刻搶著給。
而那些等你走了之後,才想著給你回頭草的老闆,多半在平時都沒拿你當回事。即便當下有需要你的地方,但誰又能保證他不會再拆一次橋呢。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名為「沉默成本」的概念,是指一種支出後無法收回的損失。而多數人在面對回頭草感到糾結的原因,其實正是不肯捨棄這種沉默成本。
畢竟對于我們自己來說,已經在公司有了很多付出與積累,一旦自己離職,這些沉默成本將無法挽回。我們捨不得,也不敢,也恐懼著離職所帶來的損失,所以這就成了吃回頭草的絕佳理由。
但是即便我們吃了回頭草,原來自己所介意的問題,依然存在。老闆不會讓步,公司高管不會讓步,他們只會等著我們讓步。
過于委曲求全,甚至失去了底線,這就是對方肆意妄為的理由。
在《有效思考》這本書中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人要是想學跳舞,就需要壓腿。但要是自己壓腿,我們總會在一定范圍之內就疼得立刻退卻,因為害怕自己會把腿壓斷。
而要是有專業的舞蹈老師協助壓腿時,無論我們的感覺多麼疼痛,如何叫喊,老師也還會繼續壓下去。實際上並非他們冷血無情,而是他們知道在一定范圍之內的練習不會給腿造成傷害。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所恐懼的,只是自己的想法。而且在職場中,當你發現公司並不適合自己,或者已經已經沒辦法在接受公司的老闆時,及時止損撤出,才是最好的選擇。
離職其實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明知山有虎,還偏向虎山行。
在文章最後,我們回到開頭:職場回頭草到底該不該吃?
首先請明白自己離職的原因,如果是一時衝動,導致的情緒化離職,那麼老闆拋出的橄欖枝,你可以接受。
如果離職原因不是源于衝動,那麼如何衡量自己是否要吃回頭草呢?請看這三點:
(1) 你與老闆價值觀是否一致?
是否認同老闆的價值觀,這是職場中一切問題的根源。認同了,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不認同,任何問題都是問題。
一家公司的文化其實也是由老闆的價值觀來決定的,如果你不認同,那就不要勉強。即便後續老闆找到你,讓你回去,他們也不可能會改變自己。
所以與其不斷的糾結痛苦,倒不如徹底根治。
(2) 這個行業你是否想堅持?
現在跨界斜杠青年特別的多,我們不可能第一次擇業就確定了自己一輩子要幹的事情,多數人是在變化中,去調整自己的職業方向。
如果這個行業你已經厭倦,不想再繼續堅持,那就不要繼續將就,寧缺毋濫。工作要順心,這是為自己負責。
選擇好最適合自己的方向,這是為自己的前途負責。
換一個新的行業,除了會帶來新的風景,自己也會有不一樣心情。
(3)你是否清晰自己的方向?
塔爾萊特·赫裡姆曾說:「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該駛去哪個港口,那麼任何方向吹來的都不會是順風。」
畢竟跳槽是一個需要理性看待的問題,你的每一步都決定著自己今後的走向,所以把握好方向感尤為重要。
最好的跳槽狀態就是你既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又在平時為此蓄力做準備,只有經過這樣的沉澱,你才有拒絕老闆回頭草的本錢。
如果沒有沉澱,你也不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先吃了回頭草,回去臥薪嚐膽也不失為是一種選擇。
但希望你能記住,生活不僅有眼前的回頭草,再往前走走,說不定就會有滿漢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