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世事繁雜,免不了心煩意亂。
佛說:萬事隨風去,片葉不沾身。
絕大多數的煩惱,都源于自己的內心,想不開、放不下、忘不掉。
有時候,讓自己「懶」一點,也是一種智慧。
懶,不是惰,不是怠,而是一種刪繁就簡的生活態度,是一場專注自身的修行。
掌握以下三條「懶人定律」,還自己一個舒心的餘生。
寧可無言,也別話多。
很多時候,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少說話。
曾看過一段對話:
子禽問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蛤蟆蛙蠅,日夜恒鳴。口幹舌擗,然而不聽。
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為其言之時也。」
意思是,有些昆蟲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卻沒人認真聽。
雄雞每天清晨按時啼叫,人人聽矣,早早起身。
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愚蠢的人,只會喋喋不休;睿智的人,懂得伺機而言。
見過太多這樣的人:不管對方是否有傾聽需求,自己先說為快;
明明對事情的原委不知情,便拿來當談資;不顧周圍人的感受,永遠喋喋不休說不停。
殊不知,沉默往往比喧囂更有力量,更讓人尊重。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倘若你無法確保你說出去的話是動聽或者有意義的,那就保持沉默。
沉默不是什麼都不說,而是選擇在恰當的時機,一語道破,一句頂百句用。
拎得清大小輕重,言出前請三思,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嘴巴要懶,做事要勤,方為孔子之「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風范。
世事難料,人事繁蕪,很多事,看淡一點,善待別人,也善待自己。
我們活著的終極目標,為了讓自己的人生越過越好。
古人雲:「人也,事也,不看,少知,即得安寧。」
過往未來之憂,不看,專注當下,不雜不迷,才能踏實走好眼前的路;
別人的缺點,少看,懂得平視每一個人,才能得到同樣的尊重;
爛人爛事,慎看,任何圈子,都不可避免有討厭的人,不喜則離,又有何妨?
人最緊要的是過好自己的人生,至于其它無用之事,不看也罷。
老話說得好:「做人,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睜的那隻眼是看透世界,閉的那隻眼是內省自己。
反省自己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旅程,一旦當你開始這樣的行動,你會發現,你的眼裡很難看到雞零狗碎,你的生活,目之所及皆是風景。
楊絳先生也說過:「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我們每個人都會羨慕別人。
但你看到的生活,你羨慕的人生,有時候並不適合你。
所以,不要活在別人眼裡,也別盯著別人的生活羨慕。
在自己的世界裡,養最好的樣子,站更高的位置,看更美的風景。
形成自己的生活狀態,有事,就專心做事,無事,就抽空讀書,生活,本就很簡單。
是非來入耳,不聽自然無。
人生一世,要想活得輕鬆,還真得遠離是非之人,撇開是非之事。
《諭泰和楊茂》中記載了王陽明和聾啞書生楊茂的故事。
王陽明寫字問楊茂:「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聽是非,你心可知是非否?」
茂答曰:「知道是非。」
王陽明又繼續寫道:「這樣的話,你雖然嘴巴不如人,耳朵不如人,但你的心和普通人無差別啊。」
楊茂點頭,雙手合十作揖表示感謝。
王陽明見狀,又往下寫:「凡是人,皆因心起。這顆心只要是善良的,是一顆聖賢的心,即便說不出,聽不見,也當為聖賢。」
楊茂受此點撥,深受感動,磕頭感謝王陽明。
所有是非,皆因心起。
我們沒法控制是非,但能選擇以何種心態去面對。
俗話說得好:「左耳進,右耳出。」
生活那麼有趣,何苦被無關緊要之事擾了心境。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耳根清淨,是非不聽。
才能不辜負每一刻光陰,才能創造更美麗的風景。
《省心錄》裡寫道:「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
餘生,願你掌握好「懶人定律」,不是自己的事,不說,少看,少聽。
拋開無謂的瑣事,管好自己,尊重他人,讓生命輕裝前行,淡定安然。
格局,是一個人的人格與氣度。
有格局的人,心存良善,懂得包容。
養大你的格局,才能成就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