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怎樣說話才能不得罪人?把是非放在心里,把感情掛在嘴上

佩珊 2022/05/15

請聽題:在生活中,一個理解你的人和一個否定你的人,你會選擇跟誰做朋友?

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跟理解我的人做朋友。因為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是主觀性的動物,習慣固執己見,否定他人。

卻忽略了,其實每個人都有被理解的需求。

其實溝通也是如此,人們想表達的往往不是他所說的內容,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理。

希望得到的不是「我覺得你說的不對」,而是「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先來講個故事,順便陶冶下情操。

晚年的漢武帝迷戀長生不老的仙術。有一天,漢武帝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說:俺聽說在《相書》里有句話特別靠譜:人鼻子下面的人中超過一寸長,就意味著能活100歲(鼻下人中長一寸,年百歲)。

站在不遠處的東方朔聽完后噗嗤笑出了聲,漢武帝很生氣。

注意,這時候就是考驗說話本事的時候了。還記得司馬遷的教訓嗎?他就是因為仗義執言,跟漢武帝抬杠,否定了領導,搞錯了立場,結果龍顏大怒,被當庭拿下,后來被處以宮刑。

東方朔會怎麼做呢?只見他摘掉帽子對漢武帝說:微臣不是在笑話皇上,是在笑話彭祖。

漢武帝覺得奇怪就問:為什麼呢?

東方朔回答:相傳彭祖活了800歲,如果一寸人中活一百歲,那彭祖的人中起碼有八寸長,他的臉豈不是有一丈多長?

漢武帝明白自己錯了,卻也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司馬遷和東方朔雖然都是復姓,但二人的說話風格卻是截然相反的,司馬遷說話讓人跳,東方朔說話讓人笑。

司馬遷搞辯論,東方朔在玩說服,其實目的都是一樣的,都試圖在證明漢武帝是錯誤的,結果一個人下崗了,一個人上位了。

其中有什麼奧秘呢?鬼谷子在《反應篇》中講: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很多道友把這個「反」理解成了「反駁」或者「反對」,其實是誤解了鬼谷子的意思。

我們先來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當雙方的觀點發生矛盾的時候,采用「反」的方式去探求,必然會得到回應。

如果你把「反」理解成了反駁,就成了辯論,很容易讓人下不來臺,恐怕你會成為第二個司馬遷,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道不同不相為謀。

其實鬼谷子早就定義了反的意思「反以知彼,覆以知己」,這個反指的是移情共感,也就是站在對方的位置和立場上去說話。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主觀的反駁對方,總希望別人能理解自己,忽略了對方的感受,要麼反駁對方,要麼抵觸對方,處心積慮的想否定別人,其結果顯而易見。

這就是缺乏了移情共感的能力,如果僅僅如此也不過是個概念罷了,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可以分為四步落實:

第一步,復述:重復對方的話,讓對方感覺你在專心地傾聽他的話,感覺你是自己人。

第二步,解釋:復述的同時加入解釋,即通過自己的語言對對方說的內容進行理性的分析。

第三步,感受:用共感的方式,從情感上和立場上表示理解對方,體會對方說話的深層次的情緒與感受。

第四步,整合:通過整合第二步與第三步的內容,用理性的分析解釋與感性的感受情感完成最終的說服目的。

生活中,大家之所以是總是說服失敗,恐怕是誤解了「反」這個字,反不是反對反駁,不是「我覺得你說的不對」。

「反」是移情共感,是站在對方的位置和立場上說感受,講道理。

人們常說「理解萬歲」,理解其實就是移情共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準。

如果一個人能夠設身處地將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和立場上思考問題,就能夠更容易了解對方的初衷,消除彼此的矛盾和誤會。

畢竟,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還是講道理,講感情的。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