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熱門話題:
「為什麼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厲害,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
少年時候,誰會喜歡劉備呢?
論權謀,他不如曹操,遇事只會哭哭啼啼。青梅煮酒論英雄,被曹操一句話,嚇得連筷子都拿不穩;
論本事,他不如孫權,全靠一張厚臉皮。為了借到荊州,不惜娶對方的妹妹,最後乾脆賴著不還了。
就是這樣一個要什麼沒什麼的草根,竟然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他憑什麼呢?
可是人到中年,重讀那段群雄爭霸的歷史,想起當年縱橫四海的豪情和壯志,再對比如今含飴弄孫的閒適,難免讓人唏噓和落寞。
也只有到這時候,才忽然一聲長歎,懂了劉備的辛酸與難得。
既然時勢造英雄,那英雄為什麼不能是我?
劉備能爬到權勢的頂端,能成為那個時代的一流人物,憑得是赤手空拳的自己。
成功從來都不是偶然,每個不動聲色的皮囊之下,都是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
輸在起跑線,可以贏在終點
劉備不是天生無能,他拿到的,確實是一手爛牌。
袁紹和袁術出身世家大族,四世三公,標準的官家子弟;
孫策和孫權繼承的是家族產業,老爹孫堅已經打下一片江山;
劉璋是皇室宗親,劉表是「荊襄八俊」之一;
18路諸侯伐董時,最差的曹操也是個驍騎校尉,而劉備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賣草鞋的窮小子而已。
《三國志》裡原話是這樣的:
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
為了適當抬高身價,也為了師出有名,他自稱
「中山靖王之後也」。
中山靖王是什麼人?
劉勝,漢武帝劉徹的哥哥,隔了幾百年的時間,這種無法考證的皇室宗親,帶來的好處實在有限。
沒有官職,沒有爵位,也沒有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少年的劉備還能野心勃勃。
他家裡唯一出眾的就是一棵桑樹,長在院子的東南角,高五丈有餘,遠看像寶車的帷蓋。
他就指著桑樹,對自己的小夥伴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
在那一群爭王爭霸的人物裡,唯有劉備是白手起家。
他只能靠自己混飯吃。
年輕的時候,誰不是嚷嚷著追夢?
熱血衝動,埋頭苦幹,一心以為能力最重要。可是後來才知道,能力很重要,圈子也很重要。
只有吃過苦、栽過跟頭,只有意識到自己的碌碌無為,才知道夢想成真有多麼難。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劉備努力奮鬥的前半生,只是其他人的起點。
選擇退學,投奔公孫瓚,他成為平原令,混到官身。
孔融受黃巾圍困,他前去救助,混進了上流名士的圈子。
從孔融跳槽到陶謙,他得到了徐州,混成一方州牧。
……
西元221年,等劉備稱帝時,他已經60歲。
他是完全憑藉個人努力,從社會的底層奮鬥到了頂層。
大學聯考前夕,一則短視訊風靡了朋友圈:
這個實驗用長跑來模擬生活,剛開始,孩子們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
「如果你的父母有房子,請往前走一步。」
「如果家裡有出國留學的能力,再往前走一步。」
「如果父母的職業是老師,再往前走一步。」
……
隨著附加條件的增多,孩子們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有人還在起跑線上,有人已經向前走遠。
大家都在焦慮:怎麼辦?我已經輸在起跑線了。
是的,如果現在開始起跑,站在前面的孩子可能領先許多,但是在抵達終點之前,並不意味著後面的孩子不能超越。
誰都可以去爭冠軍!誰都可以成為第二個劉備!
焦慮與抱怨並沒有意義,死死地咬住自己的目標,不放棄,才有可能實現超越。
直面失敗,也是一種成功
劉備不是天生愛哭,眼淚有時候是最好的武器。
如果要讓劉備自己總結40歲,他或許會這樣寫:
《年輕人不可不看的創業陷阱,血淚總結》;
《創業不得不承受之痛,沒有人比我更懂》;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沒人比我更輸得起》;
《最怕你胸懷大志,卻還碌碌無為》;
《@曹操,你就不要想起我》;
《生活,請給我一個不哭泣的理由》;
……
他的前半生,不是失敗,就是在失敗的路上。
24歲,他和曹操、公孫瓚一起打黃巾,結果一兵一卒都沒有混到手;
34歲,他剛剛入主徐州,結果被呂布出兵偷襲了;
36歲,他和呂布交戰,結果連老婆孩子都弄丟了;
39歲,他好不容易奪回徐州,結果又被曹操打敗
……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每一次都跌得狼狽,每一次都重新站起。
西元201年,劉備又打了敗仗。
人報曹軍大隊趕來,玄德教孫乾等保護老小先行。
玄德與關、張、趙雲在後,且戰且走。
操見玄德去遠,收軍不趕。
玄德敗軍,不滿一千,狼狽而奔。
前至一江,喚土人問之,乃漢江也。
這一次,他選擇去投靠荊州的劉表。
劉表收留了他,讓他駐紮新野,在這個小縣城裡,他足足混了七八年。
有一天,他和劉表一起飲酒。
席間,劉備起身去廁所,回來之後竟然哭了,淚臉滿面。
劉表連忙追問,他惆悵地說:「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47歲了,拼搏半生,還在寄人籬下。
一方面,他要打消劉表的猜忌,為自己博得立身之地,故意做出男兒垂淚的頹喪之態;
另一方面,他還想著領兵上陣,他絕不甘心作為一個小人物,默默無聞的混完一生!他要用大腿長出的贅肉警醒自己。
這一哭,意味深長。
戰赤壁、取荊州、建蜀國、伐孫吳……
誰能想象,別人在47歲已經停步歇息,而劉備從47歲以後竟越戰越勇,不撞南牆不回頭?
年少時愛笑話他的眼淚,後來才知道,在失敗面前,哭並不算丟臉,只要哭完記得站起來。
成熟的稻穗,都懂得彎腰
劉備不是天生厚臉皮,自尊心是一個靈魂中最偉大的杠杆。
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才迎來人生最大的轉折。
都說得臥龍者,得天下,他是怎麼請動這尊軍事的呢?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劉備時任左將軍,雖然敗仗越打越多,但名聲越來越響亮,竟然幾次翻山越嶺去求見一個比他小二十歲的布衣青年。
這三顧茅廬的典故誰都知道,但不是誰都能做到。
是的,劉備沒什麼本事,但他憑什麼招攬了一群人才呢?
曹操有天時,孫權有江東地利,劉備所能依靠的也只有人和了。
關羽脾氣傲嬌,私下放走曹操,他忍下來了,所以連曹操也挖不走這個大將;
張飛性情暴虐,對下屬非打即罵,他忍下來了,所以張飛願意和他結成兒女姻親;
徐庶立場不定,選擇離蜀投魏,他忍下了,所以對方在離開時還傾力推薦新軍師諸葛亮。
一張人情牌,他打出了最好的效果。
最經典的要數長阪之戰。劉備慘敗,他雖然沖出包圍,妻兒卻陷入圍困之中。
趙子龍拼死廝殺,七進七出,最後抱回劉備之子阿斗。
劉備卻當眾將繈褓中的兒子摔倒在地,罵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有人說他做戲,那是不了解劉備。
同樣作為主公,他何曾有過曹操的半分霸氣?他何曾有過孫權的半分任性?
他就是「不要臉」!
在下屬面前做低伏小,籠絡人心;在對手面前裝聾作啞,掩飾野心;
他就是「不要臉」!
跑到曹操那裡寄人籬下,又跑到孫權那裡混飯吃,他難道就不難受?
可是在成功面前,這點委屈算什麼?
越努力,越幸運
前陣子,很多人都在轉發一篇熱文:《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是的,事業的毫無起色,養家糊口的壓力,年歲漸長的恐慌……
很多人四十歲以後就覺得自己折騰不動了。
可是在一千八百年前,47歲的劉備仍然說自己「志猶未已」。
少年不識愁滋味,中年方知萬事難。
為什麼突然讀懂劉備?或許,是更懂了生活的不容易。
他才是生活的英雄。
雖然起點低,卻不曾消磨銳氣,而是拼命地跑,跑過昨天的自己。
雖然失敗,卻不曾丟掉信心,可以流淚,可以懦弱,絕不認輸。
雖然現實殘酷,卻不曾放棄爭取,能明爭,能暗奪,也能忍。
每一個奮鬥的人,都應該向劉備學習,越挫越勇,最終迎來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