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來不及的開始,只有敢不敢試的勇氣。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刷到這麼一個話題:「四十歲轉行做軟件會不會太晚?」
評論一陣唱衰,有人說編程都得從大學時開始學;有人說四十歲精力和腦力不夠;有人則認為四十歲家庭壓力太大,不建議轉行,只適合圖穩。
隨便一搜,發現類似「四十歲會不會太晚」的話題有很多:
四十歲學英語,能學到就業的程度嗎?
四十歲想做律師,現實嗎?
四十歲創業還來得及嗎?……
每個問題背后,是中年人的不甘,也是對未來的迷茫。
誠然,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這個階段,精力不如從前,壓力卻絲毫不減:事業進入瓶頸期,父母進入衰老期,孩子進入叛逆期。
生活和工作的瑣碎煩惱,單獨拎出一樣,就足以讓年輕時的抱負與理想不堪重提。
然而這是否就說明,一個人沒在四十歲前取得成功,那麼他人生的唯一課題,便是慢慢變老?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和大家分享兩個故事:
011963年,喬·吉拉德走進底特律一家汽車經銷店,應聘見習銷售員的職位。
翻開他的履歷:9歲給人擦鞋,16歲輟學當鍋爐工,此后20年做過送報員、服務員,甚至當過小偷。
直到成為汽車銷售員,吉拉德一事無成,還背負6萬美元的負債。
吉拉德天生口吃,還因常年高強度工作,患有嚴重的氣喘病。因為口齒不清,他每次介紹產品信息到一半,客戶便不耐煩地搖頭離開。
連續3個季度,吉拉德的銷售成績排名墊底,幾次差點被主管辭退。
面對這樣的困境,吉拉德想到利用早年工作時積累的人脈,將銷售對象轉向更龐大的中低端群體。
他用順手撕下來的電話簿作為客戶名單,無論是誰接電話,他都仔細記下對方職業、愛好、用車需求等生活細節。
為了盡可能減少上廁所的頻率,將更多時間用來聯系客戶,他每天只喝不到500毫升的水。
5年后,吉拉德的客戶名單塞滿4個柜子,而他則以1425輛汽車的成績,成為全美汽車銷售冠軍。
這一年,他剛好40歲。
此后12年,他連續打破汽車銷售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創造上億美元的收益。
從負債累累到一代傳奇,有人問他中年逆襲的秘訣。
吉拉德回答:「我只是在40歲前,把能犯的錯誤都犯了一遍,并從中吸取教訓。」
02另一個故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
當時杭州文教局決定,將校辦企業的經銷部交由私人承包,承包者必須達成40萬元年產值,上交利潤4萬元。
42歲的宗慶后在選拔會上發言:「讓我承包,我保證每年上交利潤10萬元!」
憑借這份決心,宗慶后從一眾年輕競選人中脫穎而出,成功獲得承包權。
起初,宗慶后利用經銷部,做冰棍批發的生意。
他蹬著三輪車,在30多度的烈日下來回運送冰棍,然后一頭扎進零下十幾度的冷庫提貨。
如此「冰火兩重天」的一進一出,他平均每天重復30遍以上。
很快,他在經營生意過程中,聽說一款適合兒童的營養口服液,他立刻促成文教局和這款口服液廠商的合作,自己則成為唯一經銷商。
不到一年,宗慶后賣出120萬盒口服液,不僅雙倍完成利潤目標,也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42歲以前,宗慶后有著不堪回首的經歷。
報考大學的資格被剝奪,在農場做了14年苦力,又在紙箱廠糊了9年的紙箱。
42歲以后,宗慶后憑借承包經銷部的盈利,創立娃哈哈品牌。
15年后,娃哈哈成為全球第五大飲料生產企業,宗慶后登頂內地富豪榜。
03你也許會覺得,這兩個故事只是個例。
事實上許多行業大佬,也都是在40歲左右,迎來事業的轉折:
無數相似的人生軌跡告訴我們:
四十歲不是人生的定局,相反還可能是騰飛的起點。
單仁教授提過一個「四十歲效應」: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通過不斷犯錯不斷總結,積累自己的經驗和能力。
而試錯的成本,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到四十歲時,個人經驗和能力剛好積累到一定程度,而試錯成本還沒有到無法承受的地步,因此就為一個人爆發性成長創造了條件。
不由想起作家東野圭吾。
27歲那年,他憑借小說《放學后》,獲得日本推理屆最高規格的江戶川亂步新人獎。
成名后的東野圭吾辭去工作,他翻出曾被拒稿的小說,不作修改就寄往出版社,短短兩年發表8篇小說。
東野圭吾盤算,哪怕這些小說的銷量,只有《放學后》的一半,也足以讓他賺得盆滿缽滿。
誰知這些作品,沒有為他帶來預想中的財富,反而因為敷衍的情節,迅速拉低他的口碑。
直到東野圭吾聽說,自己的小說一本都沒有賣出便被下架,他開始反思自己,放下賺快錢的念頭。
他將發表小說的頻率,從平均一年三本降低到三年一本,并且取消所有簽字售書的活動。
經過9年沉淀,他終于憑借《秘密》一書,重新回到世人面前。
再次成名的東野圭吾,沒有重蹈年輕時的覆轍。他謝絕大量綜藝的邀請,關起門來專心寫作。
他將年輕時走錯的路當作一種積累,從而在40歲后以踏實低調的心態,一步步邁向創作巔峰。
人這一生,四十歲前是沉淀,四十歲后是蛻變,就像演員陳道明說的那樣:「成大事者,有韌性,有見識,這些都是年輕人很難有的。」
相比二十歲的揮斥方遒,四十歲賦予一個人的,是清晰的自我認知,沉穩通透的智慧,和歷經挫折仍能重頭再來的勇氣。
而這一切,往往才是決定人生高度的關鍵。
04密西根大學教授科恩,曾在TED演講時提出一個問題:中年最大的危機是什麼?
台下觀眾有人說是房貸,有人說是孩子,有人說是來自年輕人的挑戰。
蘇珊的答案,引得全場靜默——「我都40歲了,一輩子便只能如此了。」
當我們在內心放大年齡增長帶來的劣勢,便會在本該爭取的機會面前,選擇望而卻步。
但事實上,很多的所謂劣勢,都是我們強加給自己的心理障礙。
慕尼黑大學的研究員們就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對4294名職業象棋選手進行分析,發現和20多歲的年輕人相比,35歲的人基于全局思維的能力反而更具優勢。
這種認知能力45歲后才開始緩慢衰退,衰退程度對多數腦力活動的影響,幾乎可忽略不計。
一個人堅持學習和改變,不對自己的成長設限,依然能將「四十歲效應」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亨利·盧梭原本是一位海關官員,41歲決定轉行畫畫。
周圍親友一致反對,在他們看來,一個人想要成為職業畫家,最晚也得在15歲之前開始學習。
而像盧梭這個年齡段的人,學習基本的繪畫技巧已然勉強,更不可能有所成就。
盧梭首次開辦個人畫展時,評論家們爭相取笑他粗糙的構圖,甚至有參展者劃破他的畫,聲稱藝術不歡迎半路出家的老人。
沒有同行接納,盧梭便每天帶著量尺和畫筆,前往各類美術博物館,自學臨摹展覽的畫作。
經過兩年的打磨,盧梭的畫功有了質的飛躍,而且相比從小學習繪畫的畫家,他有更加豐富的人生閱歷。
他將早年混跡市井時,對人的觀察和對命運的感悟,融入自己的畫作,取得許多學院派畫家望塵莫及的藝術感染力。
很快,盧梭的一副畫作被拍賣到297萬英鎊,他由此成為最富盛名的畫家,還被畢加索奉為精神導師。
尼克·胡哲曾說:「遺憾的并非不再年輕,而是主動無視未來的種種可能。」
人生沒有來不及的開始,只有敢不敢試的勇氣。
最怕的就是早早順從命運,一邊抱怨社會不給四十歲中年人翻身的機會,一邊把空閑時間用來刷手機和無效社交上。
但其實,世上沒有逾越不了的障礙,只要不對歲月低頭,歲月便拿你無可奈何。
05寫在最后很喜歡作家@王耳朵先生的一句話:「四十歲有兩重意思。一是身體不再年輕,必須承擔責任和壓力;二是你擁有了更多對抗世界的力量。」
我們阻止不了年歲的增長,能做的無非就是選擇以何種態度去面對人生,如果生活沒有選擇,那麼努力就是唯一的出路。
沉淀從漫長歲月里打撈起的經驗與心態,去彌補不再有的年少氣盛,我們依然能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當下這個不斷更迭的時代,除了一帆風順,我更愿你乘風破浪,將四十歲過成另一個二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