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個一個沙漏,時間悄悄流逝,每個人都在為了更好地生活,而努力,為了賺更多的錢,而奔赴。
金錢是命運的墊腳石,而思維是賺錢和守住錢的通道。
張愛玲說:「我喜歡錢,因為我吃過沒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
從一個人花錢的樣子中,能看出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富有。
有的人,很貧窮,但是,為了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和機遇,所以總是想要裝出有錢的樣子,處處花錢大方。
但是,有時候花錢越大方,其實越窮。人生路上,揮霍金錢,是比揮霍時間更奢侈的事情。
人與人相處,在「三件事」上花錢越大方的人,往往越窮。
錢,是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重要媒介。
一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往往代表很多東西。地位、能力以及層次和境界。花錢的方式更能看出這個人財富的多少。
有一類人,習慣揮霍金錢,花錢買享受很大方,不知賺錢的辛苦。
很多人,以為花錢享受就是對自己的犒勞。在滿足自己生存需求后,就肆意揮霍。在短時間里揮霍一空,就像是煙花那樣炸裂,絢爛一瞬間只剩下灰燼。
當一個人,習慣大方花錢買享受,就會沒有上進心,循環往復,沒有辦法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看似大方,其實沒錢。
一直到老去,沒有了體力,能賺錢的途徑也越來越少。長期習慣花錢享受,揮霍金錢,人到老年,沒有為自己攢下一筆錢,注定窮困潦倒。
人生里,如果只將錢花在裝大方,只能做些表面功夫,無法實現真正的財富自由。
越有錢的人,越習慣將錢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能讓自己放松,也能讓自己有所收獲。在未來規劃上,進行更多的投資。
人生路上,除了對自我進行滿足,還有著社交需要。
有這樣一群人很難富裕,他們在低質社交中裝大方,既浪費錢與時間,也浪費真心。
就如莎士比亞曾說:「有些人對你恭維不離口,可全都不是患難朋友。」
心理學中有個「缺失自證效應」,意思是:「沒錢的人往往自卑,害怕因為窮而被他人瞧不起。所以喜歡交朋友,喜歡聽到認可和稱贊的聲音。」
在交際時,有「缺失自證效應」心理特征的人,有這些特征:他們朋友很多,在一起總是吃喝玩樂。喜歡約很多朋友一起吃飯,為了表示仗義搶著買單。他們看似互相追捧,奉承其實內心是瞧不起彼此。
他們在人際關系交往中,會成為那個組織聚會的人,而且樂意花錢買單,表現出大方、富有的樣子。
有一些人的貧窮是因為,讓酒肉朋友消耗自己的錢,他們習慣「打腫臉充胖子」。
若是沉迷在低質社交中,肆意揮霍金錢,在別人的嘴里你是一個大度、能干、仗義的英雄,但是在他們的心里你只是被消遣的對象,總是無條件地請客,心甘情愿被利用。
在低質社交中滿足自我需求的人,看似很大方,其實是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大方奉獻給了他人,最后讓自己承受貧窮的苦果。
形象,就像是一張明信片,它能讓別人首先了解你。
但是,過于在外表上花錢大方的人,會對自己的穿著打扮十分上心,看似很富裕風光,但是金玉在外,其內心卻內心空空,經不起推敲。
有些人會花錢買名牌,穿很貴的鞋子和衣服,開好車,消費也是在高檔次的地方。
但是如此包裝卻讓錢包迅速干癟,除了起到炫耀的作用,沒有其他任何益處。
巴菲特曾對女兒說:「要學會以40美分,買1美元的東西。」
真正有錢的人,包裝自己的內在,不斷提升自我認知與涵養。
人生就是一個不停重新塑造自我的過程,但是不能僅僅看到這些外在的包裝。一個人只有先擺脫了內心的貧困,才能慢慢地變得更富有。
不懂得學習,進步,只知道吃喝玩樂,把錢花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上,早晚有一天入不敷出,透支消費,無法再維持華麗的外表,還是會貧窮落魄,難以東山再起。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寫道:「錢是好東西,它能使人不再心慌,并且叫人產生自信。」
當一個人,把錢花在有意義的地方,才能越來越富有。
人生路上,學會如何花錢,才能更好地賺錢。當一個人提升自我認知,合理分配金錢比例,有積蓄,就會在未來有進行自我投資的底氣。
增進學識和經驗,不停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和層次,對金錢的認知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創造財富的路徑也會有不同的選擇。
人生路上,把錢當成工具,想辦法讓錢花得越來越有意義,人生才會有新的轉折點。
花錢與賺錢,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能合理利用手中的財富,人生路才會越來越好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