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中有句話是這樣寫的:「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 是因為不得不走。」
在這真實的人間,活著實在是一件太過艱難的事情。
如同小說《活著》中的男主角福貴,在命運的浮浮沉沉中,眼看著親人一個一個離開自己,被痛苦浸透了的他,漸漸變得麻木。可他還是重燃對「活下去」的希望。到最后,讀者能和他共鳴「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文學作品中如是寫道,可如果現實生活也是這般,想要沖出命運的牢籠,就顯得尤為艱難。
在我們村子里,有一個「苦命」的女孩曉琴,十歲時因高燒導致左腿殘障,十二歲時因父親癱瘓而輟學在家,十五歲時外出打工,三年后,被騙生下一個女孩后被拋棄,二十四歲時再嫁又生下一個男孩,幸福的生活還剛剛開始,她又被檢查患上宮頸癌,丈夫扔下三萬元,逼她失婚。
獨自面對手術,接受化療后,回到娘家休養。
死里逃生的喜悅還未平靜,母親又出了交通事故,無法再去打工賺錢。
弟弟和弟媳為了結婚,又欠下十幾萬的外債。新婚不久,便雙雙外出打工,留下她,照顧兩個行動不便的老人。
為此,她嘗試過自盡,但被救回來時,不敢直視父母的雙眼。
于是,她拖著病體,種菜、養雞養鴨養豬,學做直播,對著陌生人講述自己的遭遇,也在他人的鼓勵中,擦干眼淚,努力對生活擠出一絲笑容。
生活,也終于對曉琴有了一絲光明和溫暖。
很多職場打工人,都用「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來激勵自己。其實,這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還有很多人,像曉琴一樣,能夠擁有一份工作,幾乎要耗盡所有的力氣。
電影《大魚海棠》中有句經典台詞:「人生是一趟旅程,我們經歷了幾次輪回,才換來這個旅程。而這個旅程很短,因此不妨大膽一些,去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
是呀,現實中的人生,總有太多「身不由己」:小時候,聽爸媽的話,學他們想要學的專業;長大后,聽愛人的話,為照顧小家庭而疏于堅持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年老后,又被兒女當作「帶薪保姆」。
多少人,一輩子就這樣稀里糊涂地被推著趕著往前走,每一天都很忙,也很累,想要放空自己,卻又害怕,一旦自己真正「靜下來」,就無法面對那個最真實的自己,那些逐漸黯淡下去的,關于希望的火苗。
很多人借酒澆愁,很多人破罐子破摔,很多人假裝什麼都不在意了,又或者,每天讓自己忙得像個陀螺,根本停不下來。
他們想要用這樣的方式麻痹自己,好讓走到晚年的自己,可以找到一個充足的理由,為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開脫。
這樣的人生,何其憋屈呀!
真正的勇者,是那個敢于沖破一切阻礙,勇敢追夢的人。
如同自傳體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她從垃圾堆里爬出來,逃離大山,沖破自己的固執和狹隘,一路披荊斬棘,用教育打開了新世界之門,考入劍橋大學和哈佛大學,也最終收獲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幸福和自由。
不管你手里抽到怎樣的「爛牌」,都以積極的心態,努力去「和牌」,才是正道。
《活著》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
如何才能讓自己高興呢?答案,或許,就是學會就接納生活給予自己的一切:
不要抱怨出身不好,沒有父母為自己打下的「江山」;不要抱怨職場不公,努力做自己就好;不要埋怨孩子不如人,平安健康地長大就是幸福;不要抱怨抱怨自己的家庭不如人家富有,一家人齊齊整整,比什麼都好!
人到中年,你會發現,并不是你一個人在「吃苦受累」:你在失去的,別人也在失去;你有熬不過的坎,別人也有難以言說的痛。
生活已經一地雞毛,不要一再提醒自己,處在這樣的窘境中。
人生,總還有許多值得去憧憬,值得去追求的東西。
讓自己忙起來,朝著既定的方向走下去;讓自己去靠近那些優秀的人,去讀書、去鍛煉,去每天進步一點點,或者,只是每天按部就班,將手頭上的工作完成好。
多花點時間,陪陪父母,陪陪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讓自己找到生活的樂趣,找到平淡且有力量地活下去的勇氣。
人到中年,看淡的人和事情越來越多,別在為難自己了。
好好珍惜身邊的一切,愛我所愛,行我所行,余生才會更加淡定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