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為影視作品,並非韓非子本人。)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有句名言: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他告訴世人,一定要謹言慎行,不要隨便什麼話都和別人說。
所謂「事以密成」,就是說、事情的成功,是得益于秘密地進行,成功的背後,一定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努力和謀劃;
而「語以泄敗」,則恰恰相反,因為走漏了消息而導致功虧一簣。
《三國演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董承以受漢獻帝衣帶詔之托為由,計畫聯合朝中的忠義之士密謀誅殺曹操。
董承救國心切,找了不少的人遊說這件事,比如劉備、馬騰、王子服、吳碩等人,說了一大圈以後,知道這件事的人就很多很多了,甚至連他家裡的僕人都對這個計畫一清二楚。
有一天,董承突然撞見一個姓秦的家奴和自己的小妾眉來眼去搞曖昧,于是下令責罰,這個家奴害怕呀,于是連夜出逃,跑去哪呢?
這個姓秦的家奴連夜跑到曹操那裡,將董承密謀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曹操告發,最終,不僅圖謀誅殺曹操的事徹底失敗,董承一家更是被滿門抄斬,這就是典型的「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有漢獻帝的衣帶詔,是董承的底牌,他想要以此底牌幹成的事,當然是除掉曹操匡扶漢室。
這件事情,本來是有可能成功的,壞就壞在,他找了太多人商量,以至于過多的人知曉了事情的計畫,這就是「語以泄敗」。
史記當中有句話,說「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真正想要幹一番大事,是不可以跟太多人商量的。
曾國藩也說:謀可寡而不可眾,你想要謀劃一件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當然你獨自一個人也很難做成,那麼就必須要找對合作的人,而這種有能力和你一起謀事的人,也必須是極少數真正有本事的人。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給了我們兩個啟示:
第一,有些底牌不要跟別人說;
第二,如果非得要說,那就必須找對這個真正可以和你共事的人,而不是找一大群的人來說這件事,否則就會像董承那樣,追悔莫及。
所以在某些事情方面,我們既不能死板地遵循以誠待人的道德標準,也不能固守集思廣益博採眾長的原則。
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應訥于言而敏于行」,不但要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更應該知道,哪些人可以說哪些人不可以說,這樣才不會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切記別讓你的人生底牌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