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
他認為水有七善,其中 一善「動善時」,就是把握時機、順勢而為。
年輕時覺得,「順勢而為」哪有「逆天改命」來得盪氣迴腸,積極向上?
等年紀漸長才醒悟,真正積極的人生,就是一種可持續的「順勢而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在老子的眼裡,水是萬物中最能適應環境的存在,遇山川就成小溪,遇平地就成江湖,看似隨地賦形,實則無堅不催。
人也應該學習水的精神,無論何時都能從缺陷與困境中突圍出來。
相傳老子的母親懷胎81載才生下的他,所以他「生而白首」。
後人據此推斷老子應該是一個白化病患者,一隻眼睛還看不見,再加上一對又大又軟的耳朵(「聃者,耳曼無輪也」)。
這種長相不僅算不上英俊,甚至還有些「驚悚」 。
外貌上的缺陷註定了他的孤獨。
但他並沒有因此空虛、憤懣,而是選擇接納,即使後來聲名遠播,他也依然享受「隱君子」一般的生活;
不喜社交,也沒有廣收門徒,更多的時候是獨自一人與天地間進行精神往來,這份孤獨正是他創作《道德經》的基礎。
(圖片來源于網路,侵刪)
接納遠比憤懣來得勇敢,順勢而為遠比無效抗爭來得高明。
大文豪蘇東坡曾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意思是我能居廟堂之高,也能處江湖之遠,高潔的地方我能呆,泥沙俱下的地方我也能呆,跟任何人都能相處愉快。
蘇東坡62歲時被流放到海南,當時的海南可不是現在的旅遊勝地,而是蠻荒僻遠的「天涯海角」,毒蟲櫛比、缺衣少藥。
面對這樣的環境,再想起歸鄉無望的事實,被貶謫到這的讀書人都終日鬱鬱。
但蘇東坡卻能一邊啃著大芋頭,一邊要求百姓給他講當地的鬼故事,吃飽喝足還能面朝大海詠歎一番: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揚花似雪花。
單看這首詞的意象,旁人很難想象出蘇東坡正處于一個前途未蔔的惡劣環境中。
他不是沒做最壞的打算,只是依然想過好眼前的生活,所以每貶謫到一處,必留下一些佳作、一段佳話。
像「東坡羮」、「東坡豆腐」、「東坡肉」這些美食,都是他被貶黃州時創下的。
這種「隨緣自適」的樂觀,就是一種對環境的順適而為。
不糾結于那些無法改變的,好好把握那些能改變的。
順勢而為,就是一個先接納、再面對、最後有所作為的過程。
(圖片來源于網路,侵刪)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很多人批評老子消極,既沒有像孔子那樣周遊列國,積極地推銷自己的思想主張;
更沒做一個亂世名臣,去匡扶衰微的周王室。
這麼說真有些冤枉老子,以上兩項工作他可能都幹不好。
想想這位大神,能在周守藏室之史的職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相當于半輩子都泡在了圖書館。
他博覽群書,融通百家,最後像武學小說中開宗立派的宗師一樣捧出了一部《道德經》,影響了後世無數人。
這比硬著頭皮去不擅長的領域,強行發揮有意義得多。
一個順勢而為的人,會找到並放大自己的優勢,而不是非要跟自己的短板死磕。
(圖片來源于網路,侵刪)
曾讀到過一篇名為《好貓與爛虎》的文章,講的是著名漫畫家朱德庸的故事。
因為天生對文字遲鈍,朱德庸的學習成績特別不好,無論他如何努力也不見起色。
從小學到中學,作為差等生的他不得不頻繁轉學,受了不少嘲笑。
每天放學回家,他都會把這一天的經歷和一肚子的委屈用漫畫的形式表達出來。
他爸爸看到這些畫作後欣喜不已,帶著朱德庸去了趟動物園,指著園裡的老虎說:
老虎看上去比貓厲害吧,但貓有很多本領是老虎沒有的。
只可惜,人人都想成為老虎,而其中有很多本來是貓,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一批爛虎。
與其做爛虎,不如做好貓。
朱德庸豁然開朗,開始集中精力學漫畫,25歲那年就成為了漫畫界炙手可熱的人物。
人生既然沒有完美,何不讓自己的某一點閃光?
(圖片來源于網路,侵刪)
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老子韓非列傳》
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如果這個問題交給老子,他應該會選前者。
他曾告誡孔子,「得其時而駕,不得其時蓬累而行。」
意思是有機會的時候要傾盡全力地發揮,沒有機會的時候就隨波隱去,不問西東。
如果凡事先問結果,連開始的勇氣都會失去。
一個順勢而為的人,更看重努力的過程。
中華歷史上有半個聖人之稱的曾國藩,天賦不高,梁啟超就曾評價他是並時諸賢中最鈍拙的一個。
考進士考了七次才成功,領兵多年沒打過一個漂亮仗,還被敵人逼得跳了幾次江,一生失敗的次數遠多于成功。
如果他是一個事事問結果的人,那麼他早就中途放棄了。
所幸曾國藩的宗旨是「只問耕耘,莫問收穫」。
一邊埋頭苦幹一邊等待時機,最後用四場勝仗徹底平定了太平天國。
功成後不用慈禧太后提醒,他就自我裁軍、主動申請退休,完美詮釋了「得其時而駕,不得其時而隱」。
既成全了自己一生的政治理想,又贏了「功成身退」的美名。
(圖片來源于網路,侵刪)
作家今何在在《悟空傳》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西游路,且沒辦法選擇、沒辦法回頭。
所以最好在這一路上能多經歷一些、多想一些、多看一些。儘量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最後你就能說,「這個世界我來過、我愛過、我戰鬥過,我不後悔。」
這不就是一種向水一樣,向前奔騰、依勢而興、最後無問西東的姿態嗎?
或許老子的積極中沒有那麼多轟轟烈烈的成份,他的一生就像自己崇拜的水那樣,順著人生的脈絡向前流淌。
放下了多餘的驕傲與貪戀,放下了沒必要的架子與虛妄的志向。
不滯留原地、不懼怕孤獨、也不執著于完美,既安心當下,又一路向前。
這也是我們普通人能擁有的積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