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像大多數人一樣,按部就班地尋找著自己的用武之地?是不是也為了獲得稀有資源而費盡心思、尋求關注、玩弄權術?這樣不擇手段,是因為你一葉障目,進入思維洼地。
其實你正沿著前人的足跡,在傳統的生活領域謀生,正在走別人走過的老路,根本沒有意識到生活有多艱難。
職場,用傳統思維來看,就是一個競爭的場所,越是熱門行業涌入的人越多,要想在這里獲得關注,取得成績,你就得用盡全部精力,將自己耗盡,結果還是未知的。
鞋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知道。印度馬德拉斯有一個叫拉馬錢德蘭的孩子,從小與眾不同,他對同齡孩子喜歡的事情一概不感興趣,就只對閱讀、科學有興趣,他被別的同小朋友們稱為異類,他自己也像異類一樣,在自然界里吸取著知識,進化自己,想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
他也曾經向父親妥協,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機械的學習,一味的死記硬背,只是這樣努力的結果卻是付出了時間,沒有任何收獲。
他意識到,妥協并不能有所成就,在他看到的科學視覺神經科學家理查德·格雷格里的《眼睛和大腦》時,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視錯覺和盲點,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獲得了去劍橋大學學習的機會。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你去發現、去創造。
曾國藩入世時,已經23歲,才考上秀才。盡管如此,還是不被重用,當太平天國起義后,他也想做點事,卻被地方勢力無情碾壓,不得不自己按自己的方式培養、鍛煉、創造出自己的勢力。
然后他的努力,還是沒有得到皇帝的重用,他沒有怨天尤人,而靜下心來,向內提升,學習莊子,改變自己,在試錯中摸索,用全新的形象獲得皇帝、他人的賞識,建功立業。
估計中外,不管哪個名人志士,旦凡有成就的,都是在用發展的眼光,試錯的策略不斷前行。
職場也是一個生態系統,想要玩不一樣的游戲,必須找到一個完全屬于你的領域,但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需要耐心和策略。只有先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內心需求,才能量身定位,尋找到那個適合你的領域。
在尋求感興趣的事情的過程中,又有哪些途徑呢?以下這兩種方法,適合每個人。
這個方法就是在你選定的領域里獨辟蹊徑,尋找那些特別吸引你的那條小路。這就需要你先觀察、分析;發現不同,并坦然接受;在你熟知的領域里,找到你感興趣的點,按你喜歡的方式去努力。
視覺神經專家拉馬錢德蘭就是這樣一個先例,在感覺自己是異類的特性后,在自己所占領的細分領域里,奉獻余生。
這種方法與我們傳統的學習路線有點相似,都是先精通一個領域,然后再尋找另一個可以征服的領域,將自己新接觸的知識和原知識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全新領域。這條路,重點是發現新舊兩種領域的聯系,這就是一種能力。
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個四通發達的網絡階段,要想在這個全新的信息化社會里成為勝出者,就必須將傳統的文化與時下的快餐文化理念結合,發現兩者之間的聯系,找到路口。那些當紅主播、擁有眾多粉絲的直播就是使用榮子式道路,獲得成功的典范。
在選擇職業道路時,與其把自己的精力耗費在有眾多競爭者的領域,不斷地消耗自己,還不如找到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隨意漫游,追尋真正感興趣的答案
。這樣即使是小眾領域,你也可以掌控可用資源,讓你的人生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