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有太多的無奈,要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穿別人的舊衣服呢?」
誠然,在生活水準日漸提高的今天,穿舊衣服變成了一種無奈之舉。似乎只是特別窮的人,才會接受別人饋贈的舊衣服。
作為70後的我,對于舊衣服,有著特別的情愫。
小時候,我家住在山溝裡,每到青黃不接的時候,家裡就會缺少糧食。對于衣服,就不要挑三揀四了,能夠穿暖就很不錯了。
一些城裡的親戚,常常把舊衣服寄到我家。母親如獲至寶,把衣服洗乾淨,穿在我的身上。有時候,有破洞的衣服,打上補丁,還要接著穿。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樣的傳統,在我家持續了很多年。
「此一時,彼一時」,如果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穿舊衣服的傳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如果你當下很窮,也不要隨意穿別人的舊衣服。
知乎裡,有人問:「如何看待穿別人的舊衣服?」
提問者這樣描述:她有一個漂亮的表姐,還超級喜歡買衣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選一些舊衣服給她。
因為她還是學生,也沒有時間逛街,因此坦然接受。
身邊的人卻認為,即便是普通家庭,也不能打扮得如此「慫」。因此,她很迷茫。
網友「羊羊」回復,穿舊衣服有利有弊。好處是,不要到處逛街買衣服,省去了時間和金錢;壞處是,看著身邊的男孩女孩,打扮特別時髦,因此有落差感。畢竟,舊衣服的款式過時了,甚至有明顯的傷痕、皺褶等。
有時候,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在同齡人交往時,大家都打扮光鮮亮麗,而自己卻很樸素,無形之中就變成了「醜小鴨、灰姑娘」,不敢抬頭看人,也不敢大聲說話。
貧窮,會讓一個人很沒有底氣。
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還會受到「嗟來之食」的觀念的影響,認為接受舊衣服,就會低人一等,走到任何地方,都會自慚形穢。
久而久之,身上的舊衣服,把人的自信心磨滅了。
社會上,很多人去參加應聘,會努力打扮一番。買一件新衣服,是很重要的環節。
即便是沒有錢買新衣服的人,也會儘量挑選一件比較新的衣服,並且認真洗乾淨,穿在身上。
「首因效應」告訴我們,一個人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並且在以後的交往中,很難改變。
我的一個表姐,一直住在農村。前些年,她靠養豬維持生活,因此對穿衣服沒有任何要求。親戚朋友把舊衣服送給她,變成了一種習慣。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這樣想:他窮,應該照顧他;需要舊衣服,就應該給她。把送舊衣服當成「一件好事」,這是富人的思維;而窮人卻只能被動接受。
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之後,就很難撕下來。
有句話說得好:「當你將信心放在自己身上時,你將永遠充滿力量。」
如果你不想一直被瞧不起,那就拒絕別人的舊衣服,給自己骨氣。
在《警世通言》裡,有這樣一個故事:呂玉、呂寶是兩兄弟,毗鄰而居,都娶了媳婦。
呂玉外出經商多年,杳無音信。呂寶認為,呂玉遇到了意外,早已不在人世了,因此他勸呂玉的媳婦,改嫁為好。
因為妯娌關係很好,呂寶的媳婦和呂玉的媳婦常常換衣服穿。因而,改嫁那天,迎親的人在慌亂之中,認錯了「媳婦」,把呂寶的媳婦抬走了。
人靠衣裝,馬靠鞍。如果你總是穿別人的衣服,就會贊同別人的審美觀,有別人身上的某些特點。
久而久之,就會從你的身上,找到「別人」的影子。常常,我們會看到某個熟悉的背影,然後走上前去,才發現不是「熟人」。這就是「打扮」帶來的困惑。
當你很窮的時候,如果不懂得尋找自己的路,總是依賴某個人,多半會迷失自己,萬一對方不再幫助你的時候,就真的走投無路了。
一件衣服是小事,但是你過分依賴這件衣服,事情就放大了。喜歡什麼顏色、款式、需要多厚的衣服,都要有自己的主張。
生活條件好了,別人的舊衣服到底能不能穿,節儉的作風,是否需要?
答案是,舊衣服肯定能穿,同時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注重社交的場合。
其一,做人要有足夠的自信。對于舊衣服,可以適當改裝,讓其舊貌換新顏;學會穿著打扮的技巧,把舊衣服穿出新風尚。
有句話說得好:「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如果你不把衣服和面子緊緊聯繫在一起,那麼舊衣服是不會讓你產生自卑情感的,也不會讓你總是低人一定。
其二,要傳承好家風。《朱子家訓》裡說:「一粥一飯恒念物力維艱,一絲一縷當思來之不易。」當你把節儉當成生活習慣的時候,就會發現,周圍的人,都在給你點贊,而不是嘲笑。
其三,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當一個人把「攀比」當成人生價值的時候,就會做很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金錢再多,也花不了幾天。如果舍去了攀比心,把目光集中在好好學習、努力工作方面,你穿任何衣服,都會出類拔萃。
其四,學會拒絕。對于一些用「舊衣服」來貶損你的人,應該拒絕。他的做法,顯然是不厚道的,不夠真誠。還要拒絕和奢侈的人做朋友,不要被他們的歪理邪說迷惑了你。
村上春樹說過:「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
顯然,一個人的人格魅力,關鍵是自己的三觀,對生活的理解。
穿別人的舊衣服,有利有弊,選擇權,在你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