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每次同學聚會,都不會「到齊」。
有一些人,一直沒有參加同學聚會,連他的具體情況,都知之甚少。
若你深層次了解那些不來聚會的人,他們多半是兩種情況:「混得很好,并且人很成熟,舍去了無用的社交;混得很差,沒有面子參加聚會,也沒有社交的欲望。」
不管哪一種情況,不參與社交的人,是聰明的,內心是通透的。
01
層次不同的人,需求不同,不必茍同。
捫心自問,你是帶著什麼目標去參與聚會的?
是為了見一見老同學,扯幾句?還是為了看看,大家都混得如何,是不是有人已經發大財了,能夠幫助自己一把?認同后者的人,應該不少。
剛剛走出校門的時候,很多同學會互相聯系,看看都在什麼地方工作,能不能帶上自己。當然,也有一些同學,找到了門路,連續帶著幾個要好的人,都走上了這條路。
當我們走向社會多年,經過不同的職場,人生的軌跡也改變了,人的層次就大不一樣了。
我們可以想象到,聚會場上,有農民工、老師、公務員、工廠管理員,還有騙子、盜賊、好色的人、酒鬼等。
大家說了說讀書時候的事情,然后就「無言以對」了。說到校園外的事情,就是雞和鴨一起聊天了。
你說工廠管理多難,有什麼技巧;他說扒手的套路多深,甚至會暗中把同學的錢,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她說,保險有多好,使勁推銷......這就是很厭惡的「雜音」。
每個人帶著不同的目標去參與聚會,可是并沒有人滿足你的目標,那就注定會失望。
同學之中,也不乏有混得好的人,甚至是當了大老闆,但是你真正求他辦事的時候,他不一定會幫你。
那些喜歡吹牛的人,本事說得天花亂墜,你求他辦事,就會馬上被拒絕。因為他擔心「露出馬腳」。
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沒有必要和不同路的人,捆綁在一起,就是喝酒聊天,都會很尷尬,帶來精神上的煩惱。
你非得茍同別人,那麼就會被別人的言行舉止同化自己,從而一步一步迷失自己。
你有三頭六臂,也不能滿足一個班級的人的期待,接納幾十條人生建議。02
聰明的人,習慣「小聚」,人情更有價值。
不聚會的同學,是不是已經和同學們斷交了?顯然不是的。
很多人,習慣了私聊,也在想辦法留住一份私情。
我的高中同學老周,在班上是學習委員,他在一家公司做銷售員,業績很不錯。
老周和三個同學,一直很要好。因為這三個同學,有兩個是銷售員,有一個是工廠的副經理。
銷售員之間,可以信息共享,從而進一步拓展人脈資源,精準地尋找客戶;副經理可以安排廠里的采購任務,老周公司的一些產品,就優先安排上了。
古人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說白了,中年人的社交,利益比同學情更重要。情感的融洽,是獲取利益的基礎。
經過若干年的社會洗禮,還能常常聚一聚的同學,已經超越了同學感情的層面,變成了合伙人、客戶、朋友,形成了利益圈。
作家韓寒說過:「我們知道的得到的總是越來越多。在上一次的同學聚會上,我們不再談什麼山脈。我們談的都是人脈。」
若你到一個圈子里,人脈沒有留住,錢也花了不少,還耗費了很大的精力,就會知道,投入和產出,是不對等的,還不如一開始就舍去。
隨著人生的發展,我們難免從一個圈子跳到另一個圈子,不必太重視舊情,困擾了自己。
03
不參加同學聚會的人,在不動聲色地謀業。
人,終究要從自己身上尋找「價值」。
社交的根本,是「價值吸引、價值交換」。若是你一無所有,也沒有價值追求,別人是不會搭理你的。
與其在無用的社交上浪費時間,不如把時間用在成就價值上。
有人說:「聚會,就那麼幾天時間,何必在乎?」
其實,很多大學、高中、職中同學的聚會,要耗費幾天的時間。聚會一兩天,在路上就耗費兩三天,跨省也是常事。
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話:「你是天鵝,在烏鴉的世界里,也是有罪的。」
勇敢地做天鵝,哪怕是單飛,也沒有關系,可以和藍天白云為伴,可以尋找自己喜歡的池塘棲息,可以自由自在地尋找食物。
馬克·吐溫說過:「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于某一項事業,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
把注意力放在事業發展上,選擇社交,時間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而不被別人左右。把錢花在關鍵處,才能讓自己滿意。
說簡單點,不聚會,就是一種態度:讓過去成為過去,讓將來成為將來。
04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也團團轉。
忙著同學聚會,不如想辦法建一個像樣的家庭,打造共贏的社交平台。
在這里,也分享幾個拒絕參與同學聚會的方法。
其一,距離太遠的聚會,你可以直接拒絕,隨便找一個借口就行了。畢竟,同學分別多年,誰都不知道你的具體情況。
其二,距離很近的聚會,你應該找合適的理由,給對方台階。比方說,你要加班,早有安排等。
其三,平時,少和不同層次的同學聯系,免得在聚會的時候,你抹不開面子。
最后,恭喜那些從不參加同學聚會的人,你活得通透,學會了拒絕,勇敢地做好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