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我們大多數時間被困在家裡。
有的人在閒暇之際立flag、做計畫,一股氣列出十來個目標,比如今年要讀50本書,要減肥20斤……
目標多寡且另說,但就完成度而言,按以往的經驗看,估計還是只能用「不忍直視」來形容。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大多數人都在經歷這樣的軌跡:
年初時躊躇滿志,鬥志昂揚,全年都在混吃等死;間歇性努力一把,到了年末便悔不當初。
原因出在什麼地方呢?
這其實不難總結,很多人之所以總是打自己臉,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律性不夠。
但我今天想和各位分享犯罪心理學上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
這個理論與自律,與我們的成長,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甚至可以說,對于我們的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先來看看什麼是「破窗效應」。
在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力浦·津巴多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然後停放在不同的地方,一輛車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他將停在布朗克斯區那輛車的車牌摘掉,頂棚也給打開了,結果當天就被人給偷走了。
而帕洛阿爾托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放在那一個星期也沒有被偷走。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就很有趣了。
菲力浦·津巴多用錘子將這輛車的玻璃敲了一個大洞,結果僅僅過去了幾個小時,這輛車就不見了。
在這項實驗的基礎上,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破窗效應」的理論: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這扇窗戶得不到及時維修的話,那麼就會有更多的窗戶玻璃被打壞。
原因就在于這個破掉的窗戶容易給別人帶來一種示范性的縱容,很多犯罪案件的滋生都是這麼形成的。
這理論其實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我舉一個很生活化的例子。
原本很乾淨的樓道,但若是有人將一包垃圾扔在角落裡,且不及時清理掉的話,那麼就會有兩包三包的垃圾湧過來。
最後這個角落就可能變成一個垃圾堆,久而久之,整個樓道可能都會髒兮兮的。
這就是「破窗效應」:
起先原本只是一個小問題,但如果不及時修正,問題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繼而引發一系列更為嚴重的後果。
我之所以說這個理論和自律、成長有莫大的聯繫,原因就在此。
比如說減肥這個問題,今天因為太累了,不想跑步,明天又因為太忙了,也不去跑步,久而久之,妳就會徹底放棄減肥了,大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味道。
事業上的成功與否也是這樣的規律,妳今天偷懶一下,明天也偷懶一下,雖然看上去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長此以往,妳就會徹底淪為一個不努力的人,甚至很可能自暴自棄。
有句話叫:「妳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細細品味,是很有道理的。
放縱、懈怠一天,就相當于打破一個小洞。
如果對此意識不到嚴重性,不及時收斂的話,那麼妳的人生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破洞,最後便會千瘡百孔。
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
這是劉備臨終前對兒子阿斗講的一句,後來也成了爭相傳誦的名言。
很多人混得不好,往往就源于「破窗效應」,他們大多都經歷著這樣的過程。
實際上,「破窗理論」是廣泛存在于各種問題上的。
比如說企業管理,之所以要對遲到早退進行考勤,目的就是讓大家明白這是條不可觸碰的紅線。
我們做一個這樣的設想:
如果張三遲到沒人管,李四遲到也沒人管,雖然這只是兩個人的行為,但次數多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上班遲到,整個團隊就會變得特別散漫。
所以,設立嚴格的考勤獎懲制度,這看似很普通的一項措施,往往能很好地避免這種壞局面的發生。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20世紀80年代,紐約的捷運管理混亂,是全市犯罪率最高的地方,這導致了很多人不敢坐捷運,到了80年代末,乘客的數量降到了歷史最低值。
後來,紐約交通局聘請了大衛·崗思為捷運運營總監,他上任之後,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清理捷運站裡那些混亂骯髒的塗鴉。
不僅使用了新的清除油漆技術,還配置了大量的清潔人員,一些塗鴉的人晚上剛畫完,第二天早上就被清洗了。
大衛·崗思規定,被塗鴉的捷運不洗乾淨,不準運營。
幾年後,大衛·崗思的繼任者繼續著這種「抓小事」的方法,集中精力整治了捷運逃票現象,配置了大量的便衣,抓住一個逃票的,就銬上手銬,這些人被安排站在一排。
90年代中期,紐約捷運的情況開始有了好轉,到了90年代末,這裡的犯罪率比10年前下降了75%,成為全美最安全的捷運線之一。
實際上,不管是清理塗鴉,還是整治逃票,這和企業設置考勤獎懲制度的思維是想通的,都是從小事抓起。
將這些小問題解決好了,往往就能從本質上解決棘手的大問題。
人生其實也是如此。
如果不想人生破敗不堪,千瘡百孔的話,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將被打破的窗戶及時修好。
也就是說,我們要從小事抓起,不能縱容自己身上的一些小毛病,壞習慣,發現問題要及時修正,這其實就是在「補洞」。
邱吉爾說過,不要浪費一場危機。
接下來的日子,請別再浪費光陰,好好修正自己。
一點點完善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成長一點點。
久而久之,妳一定可以見證到一個非常優秀的自己。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