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詩人林逋說:「飽肥甘,衣輕暖,不知節者損福;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
誠然,人生的富貴,是有節制的,不及時進退,反而會傷害自己。
很多人,在獲得富貴之后,沒有幾年就弄丟了一切,負債累累,還不如窮人。其中的奧妙,就是「不懂止損」。
建議你,主動遠離可能傷害到你的地方,讓自己淹沒在人海里,回歸普通,這樣做,才能保住富貴。
現如今,很多人背井離鄉,賺大錢。等自己有錢之后,回到家鄉創業,或者幫忙修路架橋。這是好事,但是要謹慎。
在農村,很多人仍舊有「小農思想」——格局很小,滿足于自家的溫飽生活,沒有長遠打算。
看到別人超越了自己,渾身都不舒服。當你帶著錢財回到家鄉,開始搞養殖、種植,難免會引起左鄰右舍的嫉妒。一些暗中的傷害,就靠近你了。
想一想,很多鄰居,為了一塊菜地,都要打官司。你遇到了他,哪能過好日子?
對于在外地發財的人來說,留在外地,繼續自己的事業,比回鄉發展,要好一些。萬一你決定要回鄉,也要和過去的鄰居保持距離。
范蠡幫助勾踐建立強大的越國之后,就立馬離開了。他知道,越國強大了,自己也就沒有容身之所了。
事實證明,范蠡的做法是對的。后半生,他安心做生意,變成了富豪。最重要的是,他不再踏入越國,在齊國定居,勾踐要傷害他,也鞭長莫及。
從現實角度出發,當我們在小鎮里賺了錢之后,應該考慮去大城市發展了。因為當地的格局,已經到了「最大」,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了。
很多生意人,從小地方,一步一步走到一線城市,也就是體現了發展格局的變化。
上世紀的一些木匠,在村里賺了不少錢,但是現在農村對木匠的需求很小了。到城里去發展,通過做傢俱、裝修高樓等,才是上等的選擇。
說直白一些,就是把某個地方的生意做到極致了,你需要去更大的地方了。如果不挪窩,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往后退。
《隋唐演義》里說:「窮不與富斗,富不與官斗。」
古時候,官商勾結的事情,比比皆是。比方說,和珅通過斂財,讓自己成為了土豪,也讓一些商家,獲得了發展的機會;胡雪巖支持左宗棠的事業,自己也從中得到了一些利益。
有句話給我們很好地提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拉你一把的人,看到了混得太好了,內心會很不愉快,甚至反過來打壓你。
胡雪巖的失敗,就給了一個很好的教訓。他堅定地站在左宗棠這一邊。當左宗棠和李鴻章有矛盾的時候,他就成為了「夾縫中求生」的局面。左宗棠實力下降之后,李鴻章果斷制約他。
任何一座靠山,都有保質期的。就是你的父母,也不能給你靠一輩子。
當你富貴之后,就要慢慢疏遠比起更強勢的人,避免卷入各種爭斗。不要因為你依靠的人受損了,你也「殃及魚池」。
哲學家伏爾泰說過:「人世間所有的榮華富貴不如一個好朋友。」
「好朋友」往往不是一個固定的人,而是在不同地方遇到的不同的人。斗轉星移,疏遠老朋友,結交新朋友,也要接受。
人生富貴之后,更多是要求穩定,不能一直在「爭斗」的狀態。并且,強中更有強中手,你無安放一直贏得對手。
劉伯溫在文章中指出,秦朝末年,陳涉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太耀眼了」
。在起義方面,他是第一人,因此變成了秦軍的「箭靶」。
陳涉窮困的時候,對種地的人說:「茍富貴,無相忘。」沒想到的是,他自己富貴了,但是很快又弄丟了富貴。
同一時期的陳嬰就不一樣了,他起義之后,馬上帶著隊伍投奔了項梁,自己甘居其下。因此,他一輩子都富貴,兒女都得到了保護。
蘇軾曾經說過:「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
一個人富貴之后,不要和太多的人一起分享,這是「暴露財富」的行為。只要暗中資助那些凄苦的人,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的名氣太大了,否則會變成「箭靶」,莫名其妙就會四面受敵。
「離開」是有訣竅的,不是忽然消失,或者野蠻地和別人斷交。
不動聲色地謀劃著自己的下一步。
當自己有了新的立足點,就及時轉移,和原來的利益圈脫鉤。在新的地方扎根,結交一些對你不太熟悉的人。這樣做,你的財富和名氣,才能巧妙地隱藏,而不被人「惦記、防備」。
做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做好事不留名。當你的人生,出現了「德財相配」的征兆時,財富就不會流失了。
當你覺得富貴到了極致,就應該「見好就收」,知足常樂。
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里寫道:「富貴催人生白髮,布衣蔬食易長年。」
愚昧的人,為了富貴勞累一生,苦不堪言。
聰明的人,回歸簡單,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