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邱學歷高,且是名校畢業,家庭殷實,他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都沒得說,由于自己的職業規劃,從國企跳槽到了省外的另一家公司之后,一切都發生巨大變化。
不僅得不到重視,而且還被同事「排擠」,領導對他也頗有微詞。一年多下來,他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都已經到了要辭職的地步。人還是同樣的人,為什麼換了個工作環境,境遇卻天差地別?
有一次與他聊天,聽他吐槽了很久,知曉了事情的始末,發現他之所以與新工作「氣場不合」的原因,這也是許多職場經常犯的錯,或許你也陷入了其中,只是沒有集中爆發。
職場人都清楚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可是有些人,重視人際,卻忽略了人倫,導致人際關系很難維護到理想狀態,甚至給人一種急功近利的感覺。
倫理要求長幼有序,應該各如其分,君君臣臣,用現在的話講,叫上司與下屬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人們總以「人倫」來評價人品的好壞,如果忽略了這點,人際關系也不會好哪里去。人們可以容忍能力不行,反應遲鈍,但絕對接受不了一個人品不好的人。
小邱就是知道人際關系重要,但卻忽略「人倫」,覺得自己有著光鮮的履歷,就高人一等,完全沒有考慮,在新的環境中,自己只是一個新人,在沒有根基的情況下,就開始了各種拉攏,會給人造成一種假象,那就是急功近利。
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必然會出現失衡的狀態,而領導必然會出面平衡這種關系,無形中是給領導找麻煩。
在維系人際關系中,如果忽略了人倫的重要性,必定會事倍功半,起到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可能在某一階段,遭到這種不牢靠關系的反噬。
講道理確實沒錯,道理本身也沒錯,但大多數人卻忽略了合理。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同,你以為的道理沒錯,但對別人可能就這個道理就有問題了。
小邱從名校畢業,他認為自己學歷高,能力強,完全可以勝任崗位,并且一定能做出更多的成績,這是他的道理。
可是對于其他同事來講,學歷、能力雖然不如他,但是他們也在盡力把事情做好,并且作為老資格來講,曾經自己對公司有貢獻,現在也在積極工作,憑什麼就要把崗位和機會讓給他?這是老員工的道理。
作為旁觀者來看,無論你曾經在其他公司有多麼輝煌的成績,到了這里就是空白,一個剛入職的新人,有什麼資格搶別人崗位?你今天可以搶這個崗位,明天可能搶其他人的機會,于是把他當成假想敵。
領導很樂意看到這樣的情況,因為「鯰魚效應」,會讓團隊更有獲利,在小邱與其他員工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制衡的關系,當自己以「裁判員」的身份出現時,可以用最低成本:精神激勵,就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總有些人把目光只放在別人身上,同事這件事情做得不好,那件事情沒水平,總是一副指點江山的樣子。人們常說一句話「站著說話不腰疼」,作為旁觀者說起來總是很容易。在指出別人問題的時候,自己卻沒有拿出解決的辦法,無異于「紙上談兵」。
當別人投來鄙視的眼光時,自己又在過度解讀,別人的用意,這個人是不是對我有意見,還是想暗示我什麼,另一層的深意又是什麼?
實際上,有些人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好像別人的行為都不如自己,別人的任何一句話都有另一層的深意,把自己搞得患得患失。
如果沒有「躬身入局」的行為,就不要對別人指指點點,如果沒有解決的辦法,就不要評價別人的好壞。自己并不是那麼重要,別人隨意的一句話,并沒有什麼深層次的含義,只是簡單的表達而已,過度解讀,關注點總在別人身上,往往會忽略自身存在的問題。
看到都是別人「缺點」的時候,自己將永遠無法提升,看到別人「優點」的時候,才能找到差距,彌補自己的不足。成長的思維是關注自己,讓自己無限接近完美,讓自己更加優秀,而不是指出別人的不足來彰顯自己的優秀。
混跡職場,自己存在的價值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麻煩。為領導解決問題,為同事解決問題,為公司解決問題,不是制造各種有的沒的麻煩。
比如,小邱總是覺得同事排擠自己,于是找領導評理。這類事情,與他有關,但與領導無關,要知道領導的時間比下屬的更寶貴,領導雖然很樂于成為「裁判員」,但卻反感別人強行把自己拉上裁判台。
人們總是在一邊抱怨著不公,一邊又享受著不公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如果領導傾向于自己,那就是公平,傾向別人就是領導識人不明。起初,領導會認為是在自己面前刷存在感,但這樣的事情多了之后,也會不自覺地就開始排斥給自己制造麻煩的人。
人們都喜歡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排斥制造麻煩的人。所謂制造麻煩,是與自己有關,與別人無關,如果沒形成利益共同體,那麼最好自己解決或者自己消化,否則就是給別人知道麻煩,這樣的事情多了,必然會逐漸遠離,甚至開始排斥。
行走職場,優秀的人不一定能成事,甚至可能會遭到排擠。這并不是嫉賢妒能,而是有些人對自己沒有清晰的定位,更不知道什麼叫做合理。所謂合理,是以人為本,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符合集體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