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出言有尺,戲謔有度。
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
常聽老輩一句話,「說話別拿過來就說,先掂量掂量著」。
凡事三思而后言,「口無遮攔」的人時常得罪別人的同時,自己還不知道。
遇到什麼樣的人,就說什麼樣的話,說話要有選擇,給人留余地,千萬不要「咄咄逼人」。
在生活中與他人溝通交流,不可信口開河,要養成先思后言的好習慣。
說話之前,思考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就是減少麻煩的關鍵所在。
而有些話,是藏在心里,不能說的。
這些「藏在心里的話」不說不光是為了避免尷尬,更是為了守住「福氣」。
以下這三點與自己有關的話題,就不適宜經常與他人談論。
《增廣賢文》中有言:「守口如瓶,防意如誠,寧可負我,切莫負人。
」嘴巴,要像瓶口塞緊了一般,不讓言語隨意出口;要像守城防敵一樣,不讓雜念侵擾內心。
守口及守心,一群人中最安靜的人,往往最有實力。
對他人守口如瓶,是一種品德,而將自己的心事潛藏于底,不僅是尊重他人,更是尊重自己。
誰都有不能說的隱私,秘密一旦傳出,就不是秘密了。
即使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叮囑別人不要「傳出去」,如此一來的「秘密」,可謂越是「藏」,傳得越快,不久后將成為「公開的秘密」。
不說,是保護自己,是讓自己不因為秘密被揭穿,而失去擁有的福氣。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說:「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言不在多,希言則貴。
心事潛藏于心底,適當地保持緘默,培養守口如瓶的質量,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良好表現。
古龍也曾有言:
「要知愈是沉默寡言之人,其言語便愈可貴。其人若論武功、氣度亦必有懾人之處,其言之價自就更高。」
守口即守心,舌乃心之苗,當人止語時,心是寧靜的,寧靜的人,更強大。
每個人都有很多過去的事情,或者傷心,或者高興。
但一切都過去了,就不要總翻出來,自己的過去和別人無關,把過去留在自己的腦海里就好。
生活中總有許多如祥林嫂一般的人,遭受的不幸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最終讓人避而不及。
生活實苦,可讓我們成長的,也正是那些深夜痛哭的時刻。
每一個人的人生注定單槍匹馬。
當將自己的往事抱怨得多了,就難免會陷入一種自憐自哀的境地,最終麻痹了自身,更毀了人生。
心理學上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
就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怎樣成就。
反之,如果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做不好一件事,其實我們只不過是在自我設限罷了。
對往事念念不忘,對曾經的苦難抱怨多了,可能真的會成「怨婦」;廢話多了,可能就真成了「廢物」。
抬頭前行,練就一顆靜心,淡看花開花落。
只有這樣,心靈才會更加平靜,變得積極陽光,也是讓自己以后,做一個有福之人。
一個人,越是炫耀什麼,就越容易失去什麼。
「成績」代表過去,若成天沉浸在過去的幸福中無法自拔,便更容易沾沾自喜,止步不前。
只有誰笑到最后的,才笑得最甜。
三國時期的荀攸,自謙避禍,很注意掩蔽鋒芒。
他自從受命軍師之職,隨曹操征戰疆場,籌劃軍機,克敵制勝,立下了汗馬功勞,曹營中眾多謀臣策士之中,他的地位數一數二。
後來曹操做了魏公,更是任命他為尚書令,可謂恩寵之極。
但他始終都懂得「功高不可震主,鋒芒不可凌人」。
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謀略,在朝二十余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復雜關系,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于不敗之地。
原因為何?
蓋因他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判若兩人。
參與軍機,他智慧過人,迭出妙策;但對曹操,對同僚,始終注意不露鋒芒,不爭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勞盡量地掩藏起來,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怯懦。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藏起鋒芒。
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夸大炫耀自己的出眾,不僅暴露底牌,也傷害他人,招致厭惡。
智者從不把成就掛在嘴邊,卻能時刻受到追捧和尊重,迎接人生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