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提升生活質量的三種方法:賺錢、讀書、運動。
賺錢,能療愈一切迷茫和矯情。
餘生很短,多賺錢,少生氣。
《圓桌派》裡,許子東教授分享了一個趣事:
有一年,史鐵生參與寫電視劇劇本。
這樣賺的錢,比寫文學作品要快些。
但那個年代,很多人認為文學家不應該為錢寫作。
有個評論家甚至寫了篇文章批評史鐵生:
「你怎麼能為了賺錢,去迎合商業文化!你可是寫《我與地壇》的史鐵生啊!」
史鐵生回答:「我史鐵生也是人,也要活下去啊。」
賺錢,是生活的底氣,更是生存的本能。
疫情之下,許多行業面臨危機。
旅遊行業中,導遊沒有收入,乾脆轉型去做銷售、服務員。
培訓行業中,新東方關閉重要業務,市值蒸發近2000億,而俞敏洪開始去做直播帶貨,在夾縫中求生存。
沒有傘的人,必須在風雨來臨時,努力奔跑。
誰不想一直天真單純?前提是,有人為你撐起保護傘。
電影《縫紉機樂隊》裡有句經典臺詞:
「金錢可以救命,但理想和愛情不能。」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萬萬不能。
生病時看病不用借錢,喜歡的衣服自己買,想旅行了自己花錢去。
一個人想要過得體面,矯情沒用,賺錢才是關鍵。
「好老闆都是和你談錢的,不是和你談理想、夢想、感情的。」
我剛畢業時,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就沒有跟老闆談過工資的問題。
那時候我是一個小白,總覺得努力工作就好,領導會看在眼裡的。
可是,我漸漸感覺到不對勁。
比如,加薪升職的名單裡總是沒有我,同齡的同事早已經比我多了一倍工資。
而我的工資一直沒有漲,每個月除去房租和伙食費,根本存不下錢,生活過得很拮據。
後來,學姐跟我說:
「老闆對你最大的肯定就是漲工資。該談錢的時候,就別懦弱,因為那是你應得的回報。」
聽了這話以後,我才知道,職場上的利益,都是自己爭取來的。
你的低調,並不會換來老闆的高看。
老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談錢的人活得風生水起,談情的人總是遍體鱗傷。
你可以有野心,更可以主動談錢,這並不是在傷感情,反而代表了你的上進心。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別跟我談什麼理想,我的理想就是掙錢養家。
錢,可以判斷一份工作是否值得幹下去,也可以判斷一段感情是否值得付出。
成年人的世界,該談錢的時候就談錢。
馮唐,是作家,也是企業管理者,他說:
「對家庭來說,每個月收入和支出,要維持一個平衡,量入為出。最好能有一些儲蓄,抵禦未知的風險。」
《瘋狂的石頭》導演甯浩,曾經有過一段十分窮苦的日子。
他20歲獨自闖北京,為了賺錢,當過腳踏車裝配工。
上大學期間,寧浩就在王府井擺地攤給人畫畫,遇見了現在的妻子刑愛娜。
兩人結婚後,生活很拮據,一口饅頭互相分著吃;沒有暖氣,就一人抿一口二鍋頭取暖。
在這種節儉下,小倆口也慢慢存下來第一桶金。
寧浩把攢下來的15萬元,作為創業的啟動金,拍了人生中第一部電影《香火》。
最後,《香火》獲得了東京銀座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也讓甯浩的導演之路越走越遠。
「窮並不可怕。越是窮,越要主動存錢,改變現狀。」
存錢,往往是改變命運的機會。
《貧窮的本質》講過一個真實故事:
有個地區的人很窮,公益組織就每個月給他們發放救助金。
原本以為,有了救助金以後,窮人就能擺脫困境。
結果,許多窮人每個月拿到錢後就花光了,去吃昂貴的自助餐、買奢侈品、娛樂消費等等。
到了月底,他們又背負上欠款,就這樣不斷的惡性循環。
書中說:
「窮人更願意把錢花在短期體驗上,而對延遲滿足的接受能力很弱。」
存錢,是真正的長期主義,更是一個人最好的自律。
古話說,未雨綢繆,積穀防饑。
存錢不是用來炫耀,而是讓你在緊急的時刻有進有退。
無論什麼時候,給自己存一筆錢,讓生活有退路。
「我努力賺錢,不是因為我愛錢。
而是這輩子我不想因為錢而和誰在一起,也不想因為錢而離開誰。」
賺錢,別矯情;
談錢,別懦弱;
存錢,別太晚。
願我們都能過上,有錢有底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