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靠各種故事構建的一種大場景。
世界上最大的特權就是講故事,誰擁有了講故事的權力,誰就擁有了統治人們的地位。
上帝、宗教、民族等各種組織等,都是「講故事」的產物,最終實現成百上千人的協作,並可以很好管理他們。
比如《聖經》這本書,它是世界上流傳年代最長,范圍最廣,翻譯最多的一本書,而且信徒無數,這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裡面全是故事。
任正非說過這樣一段話:
「《聖經》為什麼那麼普及,就是靠故事,小孩、老人都看得懂,每個人不同感受,所以能夠傳播開。
佛教為什麼推廣不開,只有方丈搞得懂經文。」
再比如《論語》《金剛經》《黃帝內經》這些影響古今中外的書籍,全是各種對話場景,是各種故事,就更不用說《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這些故事合集了。
這個世界上最高明的行為,莫過于通過故事影響別人。
講故事之所以威力巨大,因為它最大特點是似有似乎,可收可發,只有思考,沒有答案。
所謂:大象無形。正因為如此,它往往可以蔑視一切權威,可以顛覆一切約定俗成的道理。
來看個例子:
「妳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妳看報表時,梅裡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妳擠進捷運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雲端。」
再對比下面另外一個版本:
「妳寫PPT時,別人在旅行;妳看報表時,別人在旅行;妳擠捷運時,別人在旅行。」
這就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哪一個更能打動人心,顯而易見。
我們從小都是聽著各式各樣的故事長大的,故事是我們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徑。
能夠把一個個的瑣碎點聯繫起來,然後再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呈現出來,並有側重點的表達出最關鍵的環節,讓大家自己去思考結論,這就是講故事的能力。
故事思維,就是一種場景化思維,是未來最重要的思維,也因此講故事的能力,就是未來最重要的能力。
有句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這裡的「魚」就是道理,就是答案;
而「漁」就是故事,因為答案只要一呈現,總有不成立的時候,而故事是開放性的,引導聽眾自己尋找解決方案,能讓每個人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
偉大的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從來沒有直接告訴過別人半句道理或者知識。
他只是不停的和人對話,對話的本質就是構建故事場景,讓別人自己去思考。
他認為道理並不能灌輸給人,而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潛意識,只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自主啟迪智慧。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更容易影響人們的情緒感官,從而引導人們決策,而且讓我們牢牢把握對故事的最終解釋權,也就是對客觀事實的解釋權。
創業者必須學會講故事。
講故事是打動投資者的最好辦法,用故事描述自己的理想和未來,然後把他們帶入到妳的故事裡,妳就成功80%了。
比如這是傳統的表達:我的目標是做一個市值千億的高科技公司。
而這是場景故事的表達:我堅信有一天,我們的產品能夠進入千萬家庭,並讓無數媽媽的臉上洋溢著微笑,我想那樣我就成功了。
看看現在這些厲害的創業者,上市公司,沒有一個不是在講故事,故事能講多久,就能發展多久。
產品經理必須學會講故事,妳推出的每一款產品,都要和人們的生活場景息息相關,用戶有千萬種生活場景,他們有痛苦,有偏好,有嚮往,妳要從用戶的角度去設計各種故事。
當然,設計故事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妳要圍繞這些設計好的故事去設計產品,這才是打造產品的最好辦法。
過去,我們在乎的是使用者規模,是流量。未來,我們應該把用戶具象成無數的場景和故事,是豐富存量。
領導必須學會講故事,因為規矩本身是沒有溫度的,道理本身都是冰冷的,人本身也是有偏見的,只有將人帶入到一個幻想的世界裡,人才能變的更感性,更容易被說服,從而更容易被掌控。
而且故事能將矛盾本身轉化為成矛盾雙方的自我思考,于是矛盾迎刃而解。
普通人也必須學會講故事,比如理想這個東西人人都有,給別人描述自己的理想是件挺尷尬的事情,不如浪漫一點,給大家講一個如同史詩般壯麗的故事吧,妳會發現那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很多人認為講故事是虛假包裝,他們需要將真相樸素的呈現給大家。
但是,大眾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或者真理,而是盲從、偏執和狂熱。
《烏合之眾》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掌控了影響群眾想象力的藝術,就掌控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這個世界最終屬于那些最會講故事的人,故事把冰冷的真相變得柔和和浪漫,世人從來不願意接受真相的,真相只有披著故事的外衣才更容易被人們接受;
其實,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一直忠誠于真相,以為我們一直忠誠于真理,而實際上,我們只不過忠誠于自己的幻想,忠誠于自己的情緒,忠誠于自己的欲望。
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
大眾從來就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讓大家感覺不爽的「現實」,大家會一直充耳不聞。
相反,但那些能給大眾產生美好幻想的人,卻可以輕易地成為大眾的主人;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商家總是喜歡使用狂轟濫炸的廣告去講故事。
比如「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這句廣告語並沒有說產品裡面有什麼,多麼多好,只不過構建了簡單的故事場景,然而故事重復1000遍就成了真理。
這種方式雖然粗俗無理,把消費者當傻子一樣去戲弄,但是讓消費者還是會不斷去買單,不斷的去上鉤,飛蛾撲火一般的湧來。
商業的本質就是講故事,看看我們身邊吧,每天都有各種公司花費投入金錢在我們耳邊講故事,從廣告、包裝、促銷、到電視、電影等等,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故事誕生……
甚至擺地攤都需要講故事,比如:溫州江南皮革廠,老闆吃喝嫖賭,帶著小姨子跑了……「這個生動的故事直到現在還在我們耳邊回蕩,太深入人心。
很多人執著于追求真相,總想把真相道破,然而根本就是無法表達出來的。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意識是:凡是能用語言表達的道理,都是不是永恆的道理,都是可以不攻自破的。也就是說:所有的道理,只要妳表達出來了,就一定是有漏洞的。
因此,我們只能無限接近于真相,但千萬不要試圖表達出真相。
顯然,故事比道理更容易接近真相,因為故事的開放性的,讓我們各種找到自己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
《金剛經》裡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意思是:世間的一切的說法,都是變幻無常的,如閃電一樣的快速變化。我們不要執著它的表像,或者被各種表像束縛我們的悟性。這就是佛家說的「不著像」,即:不要被事物的表像迷惑。
其實,講故事都只是一個手段,它的意義是引領別人抵達一種心境。
《金剛經》裡還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意思是,一切表像,都是我們內心的身處的虛設,如果妳能看到各種表像背後的本質,妳就徹悟了。
當我們能通過故事做到境隨心轉的時候,就徹底悟到了。
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什麼真相,只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