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無規不成方圓」。
深以為然,人生在世,會面對許多誘惑,經歷各種磨難,面臨很多選擇。
有智慧的人,無論任何時候,都會憑謙和做人,憑正直做事,憑底線處世。
始終遵守規矩,走在正道之上,便會行穩致遠,去災避禍。
《易經·謙卦》中曾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意思是:通曉真理,活得通透的人,總是謙虛低調,做人謙卑,待人謙和。所以,能在無意中積攢善緣,遇事得貴人相助。
從前,在湘潭地區,一戶地主家有兩個兒子。
老大總是趾高氣揚,仗勢欺人。不僅打罵家裡的長工,克扣工錢,還經常罰他們不能吃飯。
長工們因此苦不堪言,老二看在眼裡,總是暗地裡給他們送飯菜,替工人們求情,平時和大家一起幹活,沒有一點架子。
後來,遭遇荒年,家道中落。大家都感念他心地善良,待人謙和,都拿出自家糧食,幫他度過難關。而老大最後被活活餓死了。
在易經的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是「六爻皆吉」。事極則反,物盛轉衰,這是自然不變的規律。
而謙和低調的人,在順境時不自傲,逆境時不自棄。
得意時,不高傲自滿;失意時,不須臾逢迎。
待人一視同仁,能體諒他人的不易,看到自身的不足。時刻反省自己,理解他人。所以,常常能夠逢兇化吉,遠離災禍。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講:「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一個人做事正直,處事有德,就等同于得到人心。而失去原則,歪曲事實,違背道德,就等同于失去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活一世,一旦失去了人心,丟掉了信任,便會寸步難行。
清朝時,有一個地方官叫李牧,剛上任時,他勤勤懇懇,為人公正,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認可。
後來,在處理一次案件時,有人狀告一家鹽鋪的秤有假,總是缺斤少兩。
不巧的是,鹽鋪的老闆正是自己的哥哥,李牧知道哥哥的習性,但是迫于父親的壓力,他便把秤藏了起來,以沒有證物為由,草草結案。
事情傳開後,人們慢慢不再信任他,最後被罷免了官職。
其實,人人心裡都有一桿秤。
一個人的品性如何,久而久之,別人都是知道的。為人正直,做了好事,自然會被擁戴;而為一己私利,昧了良心,也會被知曉。
古語有雲:聖人不求譽,不辟誹。正身直行,眾邪自息。
聖明的人,不追求名譽,不扭曲事實。做事正直,處事公正,凡是有則。
行得正,坐的端。便會得到眾人的尊敬,人生之路就會越走越順。《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道滿足,做人有度,才不會因為攀比感到恥辱;懂得停止,處事有線,才不會因為利益迷失方向。
有格局的人,總是能夠看得長遠,心存敬畏,懂得適可而止,所以,能自在灑脫,平安順遂。
有一個漁夫,正在沙灘上曬太陽。一個路人不解的說:「這麼好的天氣,你怎麼不出海打魚呢?」
漁夫說:「我們這裡有個規矩,每天只打魚兩個小時,而且每月要休息一個禮拜。春天則要休息一個月。」
看到路人困惑的樣子,漁夫接著說:「萬物有靈,都在繁衍生息,一旦破壞了這種平衡,就會帶來災難。」
確實如此,任何事情都有度,一旦越過了那條線,就會打破平衡,最後失控。
生活中,也是如此,無論是和親人相處,還是和朋友相交,無論是處事還是待人,守住界限,才會相處舒服,做事順心,從而免去禍事,福氣滿滿。
聖人說過:「唯有德者可以其力,唯有人品可立一生。」
做事合乎道德,就是最好的規矩;做人講究品性,就是最大的智慧。
待人謙和,心存善念,便會去災避禍;
做事正直,一視同仁,就會受人尊敬;
處事有線,心存敬畏,才會長久順遂。
真正厲害的人,總是無論在何種處境,都會忠于本心,不因外界的誘惑迷失,不向逆境低頭,永遠選擇走在善良,謙和,正直的大道上。便會內心坦蕩,一生順意。
餘生,願你我心存善念,坦坦蕩蕩,既有謙和待人的溫柔,也有守住底線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