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智慧的人是什麼樣的?
王陽明這樣說:
「隨時隨地而變化、變通,如此才是真正擁有智慧的人。」
縱觀華夏幾千年歷史,春秋末期的范蠡,就是一位真正有智慧的人。
李白一生奉他為偶像,大文豪蘇軾贊他:
「春秋以來用舍進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天縱奇才的范蠡,為官用智謀扭轉乾坤挽救國家于既倒;扶助越王實現霸業,功成身退泛舟五湖;
在商他翻手為雲聚財有道,又三次散盡家財周濟眾生。
歷史評說范蠡有八大智慧,得一便可贏一生。
而范蠡的最強智慧,就是懂得變通,識時務者為俊傑。
西元前536年,楚國宛地三戶邑,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范蠡。
范家原為楚國名門望族,到了父親范琪這一代,已淪為庶人。
范家雖然沒落,貴氣猶存,范琪一心想重振家門,他把希望寄託在二兒子范蠡身上,為兒子取名「范蠡」,字少伯。
「蠡」下麵的「蟲」,有兩個寓意:蛇(小龍);老虎(大蟲)。「蠡」暗含降龍伏虎之意;而「少伯」,是古代爵位第三等的「伯爵」。
可見范父希望兒子成為人中俊傑,光耀門楣。
范蠡七歲,父親讓他拜名師計然開始修道求學。
范蠡天分高,又勤奮好學,不出幾年,已盡得老師真傳。學而有成的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滿腹經綸;他還學習劍術,深諳治國安邦韜略,可謂文武雙全。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一代奇才學成下山,少年范蠡躍躍欲試,一心想大展身手。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放眼當前,楚王昏聵,世道混亂;而寒士身份的他將永不得為官,他深感絕望。
空有濟世之才,空懷一腔報國熱情,奈何卻投報無門。
范蠡時時感到窒息。他獨來獨往,寄情山水。
夜晚躺山坡上數星星,看天象;潛心鑽研學問,忘乎煩惱。
每當眾人聚會載歌載舞,他就登高而呼,評時事、論世道、彈諸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
「世人說我太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行事怪異的他,被世俗所不容。他索性放縱不羈,酒酣時,追雞趕牛。夜深處,山坡上揮劍起舞,狂放高歌。
人們直呼他「瘋子」。
范蠡真的變傻了?
果真如此,那歷史就沒有興越滅吳的十年鋒藏,更無三年伴王為奴的忠義;
如果歷史少了臥薪嚐膽的悲忍,又何來中興複國斬殺仇敵的快意和怒放。
范蠡等的人,終于來了。他是楚國大夫、縣令文種。
文種三請范蠡,讓小小的三戶邑一陣騷動。
一請,范蠡避而不見,假裝不知;
二請,文種謙恭登門,范蠡披狗皮鑽狗洞,學狗叫裝瘋試探。
文種說他:
「賢能飽學之士,常被俗人譏笑為狂人」。
而從隻言片語中,他看到了文種的誠意和不俗。
第三次,范蠡新衣束冠恭候文種。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論時事,評天下,談理想,抒胸臆,成為知己。
兩人瞄準平臺,畫好宏圖,決定一起闖天下,成霸業。
狂士出山,激起江湖風起浪湧。范蠡的脫俗不凡,其實從小顯露。他少研絕學,立志成才,實現搶跑;
學之有成,韜光養晦,靜待時機。
終于等來伯樂,他放下身段,裝傻扮癡,成功推銷自己。
識時務的范蠡,精選夥伴,瞄定平臺,一切盡在掌握。
范蠡文種看好越國,商量一起去扶助越王勾踐,闖一番事業,實現破繭之旅。
初到越國,范蠡就受到各種歧視排擠。
大夫石買說:
自己找上門的,哪有賢能之士。如果是人才,為什麼沒被人看上?
范蠡聽出了弦外之音。
他果斷向越王提出離開朝堂,遊歷山水,考察民情。
考察民意,亦是沉澱內心,捋清思路。更有助于協助越王管理國家,獻上良策。
不爭,天下無人與之爭。識時務的人,總是懂得不在狹路處糾纏,而是善于拓展思路,走出去,增強實力。
創業之初,越國實力不足,到處受制。
范蠡輔佐越王,殫精竭慮,處處走心;運籌帷幄,著眼長遠。
勾踐缺乏謀略,聽說吳王夫差想打越國,他立刻要發兵討伐吳國。范蠡勸曰:時機未到,不宜出兵。
勾踐一心冒進,授印石買統領三萬大軍出發征吳。
越軍果然大敗。又是范蠡獻出良策:戰死還是求和,只能選其一。
勾踐選擇苟且而活。范蠡說:「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
西元前493年,勾踐入吳為奴。
勾踐想帶文種,范蠡搶著說:
「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
范蠡陪君入吳。
三年為奴,尊嚴掃地,生不如死。
要把頭低到塵埃,還要時時口吐蓮花,讓踐踏者舒心,自己才能倖存。
范蠡受苦,還要時時提點君王,拉住勾踐奔騰的心,教會他克制自我,放下自尊。
君臣跪行入宮受盡折磨。
住馬廄,食賤食,白天為吳王牽馬墜蹬,晚上為吳王亡父守墳。上至國王下至士兵,誰都可以污辱欺淩他們。
范蠡勸勾踐:
「居不幽者志不廣,形不愁者思不遠。」
極盡恥辱環境下,能生存下來的才是強者。
范蠡是君王最好的老師,勾踐終于學會了穩住自己,他「三年不慍怒,面無恨色。」
終于,等來了機會,夫差重病不起。范蠡讓勾踐乘機表忠心,「求其糞而嘗之」
勾踐跪拜而求,捧起糞就往嘴裡送,大聲說:恭喜大王,糞味苦而發酸,看來病很快會痊癒。
吳王聞之心花怒放,勇于「問疾嘗糞」的勾踐,戲做足了,苦也到頭了,吳王終于答應讓他回國。
范蠡出計勾踐臥薪嚐膽,十年蓄勢,枕戈待旦伺機復仇。
奴役的日子,日日如煉獄,時時噬骨之痛,尋常人都無法忍受,何況君王。但是,范蠡幫勾踐做到了。
完成了蟄伏,實現了強國復仇的第一步。
沒有范蠡,就沒有勾踐的成功。范蠡,有智有謀,更有讓人難望其背的格局。
不與人爭權奪利,他寧願走遍全國,挑最難的事做。因為唯其難,才顯能力;
為了越國的勝利,他搶最苦、最險的工作,嘗試底線,挑戰極限。只為,勝向險中求。
吞下屈辱,喂大格局。今天低頭,是為了明天出頭。
勾踐臥薪嚐膽,礪志圖強;
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重用范蠡、文種,順應天時,興複國家;
越國振興農桑,很快國庫充盈,兵強國富。
為迷惑夫差,范蠡經常派人進貢金銀財寶,還向吳王進獻美女西施,迷惑消磨他的意志。
十年磨一劍的越國興師伐吳,三千越甲勢如破竹,吳國潰不成軍。
六年後,吳滅,夫差自盡。
實現霸業報仇雪恥,勾踐春風得意。全國揚眉吐氣,舉杯歡慶。
慶功宴上觥籌交錯,把盞言歡,勾踐欲叫范蠡,卻遍尋不見。
只見太湖湖心,一葉扁舟夜色中迤邐而去。
舟中兩人,一人是范蠡,另一人是越國美女西施。歌舞喧囂中,二人一舟悠揚遠去,消失于渺茫煙波中。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范蠡留給塵世一個遺世獨立的優雅背影。
從此,世間再無范蠡,多了一個「鴟夷子皮」。
世人不解:堂堂相國、上大夫、大將軍,甘當「酒囊飯袋」?
范蠡一笑置之。而在越國,舍不下功名的文種,收到范蠡的一封信: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文種稱病。不久勾踐派人賜他一把劍,文種自盡。
而在海邊,「酒囊飯袋」范蠡開荒種地,引海水煮鹽,苦身戮力,治產聚財,幾年成為巨富。
商海裡卷起一番風雲,「鴟夷子皮」深受齊平公器重,誠意聘他為齊國的相國。
范蠡在齊國為相三年,齊國國力進一步增強,走向強大。這時,范蠡感歎: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對于一個布衣而言,治家能致千金,居官致于卿相,已是極點,不能久受尊名。
他歸還相印,散盡財富,遠走他鄉。
范蠡選定在宋地陶丘(今山東荷澤定陶一帶)定居下來,他認為此地是「天下之中」,最佳的經商之地。
所以,人們又稱范蠡為「陶朱公」。
他以智慧的眼光,精明的頭腦迅速聚集財富,第二次,他又散盡億萬家財,再次悄然離去。
他三次遷徙,三次聚集財富,又散盡家財,分給窮苦百姓。
談笑之間,統領商場,天下財富予取予散。
這位商界奇人,人們稱他為「東方商聖」。民間則拜其為
「財神爺」。
陸游曾寫道:「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
看淡功名,功名自來;不求財富,而財富自來。
范蠡看淡人生,心胸寬廣如江海。
他看得遠,覽物于胸,境界自高;
他看得破,洞悉人性,洞若觀火,心明如鏡;
他看得淡,拿得起,放得下。清醒通透,通達無礙。
古人說,「有境界者,而自成高格。」
人的一生,認知的高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勾踐重輸贏,有君王之尊而受盡磨難,為了贏不擇手段,失之德;
吳王重情,卻總蒙蔽于眼前的事實,輕信饞言,最後國敗人亡,輸得淒慘;
文種重諾,一生為越國鞠躬盡瘁,卻看不透人性,不懂避禍,落得自盡的下場。
范蠡是識時務的,他智慧而完美。
每個風口都迎頭趕上;每一個步伐都邁得精准;每一次決策都是走心;每一個時刻都智慧線上。
司馬遷說,「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從「瘋子」輕鬆跨入名流卿相,從卿相轉身為商界奇才。智商分分鐘秒殺世人,做哪行都驚豔出位,跨哪一界都是業界頂尖。
但他功名利祿如浮雲,成敗得失身外事。始終清明通透,像風一樣隨心自由。
范蠡跑贏人生,玩轉各界,只因他擁有強大的底層邏輯,傑出的知識體系,始終保持高度掌控;踩准節奏,靈活變通。
識時務,讓他善于抓住機會,迅速起家,成為強者;也讓他敏銳識別風險,搶先離場,成為贏者。
功成身退圓滿落幕,范蠡以最高的智慧,過完完美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