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學家羅素,曾經這麼評價善良:
「在一切道德質量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可見他的話裡,把善良排在了最前端。
我們都喜歡和善良的人交往。
他們能帶給我們美好,也能帶給我們無限光明,讓生活充滿了希望。
可是,善良也並非對誰都善良。
就像童話故事中的小紅帽,如果對大灰狼善良,最後害的反而是自己。
那些真正聰明的人,並不會對誰都善良,他們的善良,可不隨便。
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更是充滿了智慧。
對任何人都善良的人,也不能說就一定是好人。
如果沒有智慧的頭腦去做判斷,很有可能以善良的名義為虎添翼。
那麼,真正聰明的人,是如何善良的呢?
在飯桌上,我們說聰明的人,都會看人點菜。
遇到喜歡吃辣的人,就會多點一些口味偏重的菜。
遇到口味清淡的人,也會適當遷就,點一些清淡的菜肴。
這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善良。
但我們今天要說的「看人點菜」,並不拘泥于飯桌上。
張輝和陳文以及志偉,都是很好的朋友,平日裡,三個人之間也頻繁往來。
但是,張輝對陳文和志偉的態度,卻有所不同。
陳文需要幫助的時候,張輝二話不說,沒有多問就答應,說自己會幫他。
可是志偉需要幫助的時候,張輝都是考慮許久之後,才慢慢做決定。
同樣都是朋友,為什麼會有所差別呢?
原來和陳文相比,張輝不懂得感恩,總覺得大家幫助他是理所應當。
對于志偉這樣的人,幫他不念你的恩情,幫不好還要責怪你。
所以,每次張輝都是斟酌再三,才考慮是否幫助他。
聰明人的善良,就像是看人點菜一樣。
遇到懂得感恩的人,就會毫不猶豫地去幫助。
遇到只顧自己,不懂得感恩的人,就會先放一放。
對誰都幫,有時候不僅不是善良,反而更是徒增煩惱。
老人們常說,不打勤不打懶,專打那些沒長眼。
這句話是說,做人做事,勤快的和偷懶的都沒什麼問題。
但是沒有眼力見,可是最大的問題。
對待他人的善良,也是如此。
要懂得有分寸和尺度,而不是一味的沒有底線。
德剛小時候非常頑皮,總是偷隔壁鄰居家石榴樹上的石榴。
起初,鄰居見到後,只是口頭上的警告和說教,並沒有責怪他。
反而告訴德剛,想吃石榴的話,提前說,而不是一聲不吭的拿,這樣性質就變了。
可是,德剛依舊不當回事。
趁著鄰居不在家的時候,繼續偷石榴吃。
鄰居發現後,立刻告訴了德剛的父母,他被父母狠狠地教育了一番。
德剛的鄰居,就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他懂得把握善良的尺度。
最開始德剛偷石榴,他選擇原諒和包容,是念在德剛小,不懂事,這是一種善良。
告誡過德剛後,德剛不聽勸告,還是知錯就犯,告訴德剛的父母,也是一種善良。
他這一個小小的舉動,無形之中在給德剛樹立是非觀。
讓他明白,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做不得。
如果德剛能從這裡面吸取教訓,沒準可以受用一生。
聰明人的善良,都是十分有原則的。
他們會合理的把控好善良的尺度,不會多,也不會少。
而就是這樣的,剛剛好的善良,利己也利他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吸引什麼樣的人。
聰明的人,不會對壞人善良,甚至對壞人可以說是零容忍。
他們知道,一旦對壞人善良,那才是最大的危害。
可是,對待同樣善良的人,就應該拿出更多的善良,把善良傳遞下去,為世間增添一份美好。
張陽每次喝完的飲料瓶,都會留著,直到第二天送給樓下收廢品的老奶奶。
奇怪的是,收廢品的不止老奶奶一個人,張陽每次都會留給她。
這是因為,有次張陽回家很晚,路上沒有燈,有些危險。
湊巧,老奶奶當時在整理廢品,就用自己手裡的手電筒,為張陽照亮了路。
老奶奶可能只是隨手的一個行為,卻感染了張陽。
善良就是這樣,不需要刻意去做,卻格外的感人。
張陽留下的空瓶子,非要給老奶奶不可;
也是因為他想讓老奶奶多休息一會,不用到處走來走去找瓶子。
善良確實是世間最美好的事情。
但是,就因為它的美好,才更需要用智慧的頭腦去應用。
而不是,對誰都盲目的善良。
越是聰明的人,越不會隨便的善良。
而是把善良運用在最為合理的地方,感染和幫助最懂得它的人